百词典

《无为洞口作》

时间: 2025-04-26 01:47:26

诗句

无为洞口春水满,无为洞傍春云白。

爱此踟蹰不能去,

令人悔作衣冠客。

洞傍山僧皆学禅,无求无欲亦忘年。

欲问其心不能问,我到山中得无闷。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1:47:26

原文展示:

无为洞口春水满,无为洞傍春云白。
爱此踟蹰不能去,令人悔作衣冠客。
洞傍山僧皆学禅,无求无欲亦忘年。
欲问其心不能问,我到山中得无闷。

白话文翻译:

在无为洞口,春水满盈,洞旁春天的云彩如雪般洁白。
我爱这里,踟蹰不前,无法离去,悔恨自己是个衣冠楚楚的客人。
洞旁的山僧皆在修习禅理,无所求无所欲,甚至忘却了年岁。
我想问他们内心的想法,却无法开口,而我来到山中,感到无忧无虑。

注释:

  • 无为洞:指一个特定的洞穴,象征无为而治的境界。
  • 衣冠客:指身着衣冠的客人,象征世俗的身份与责任。
  • 山僧:居住在山中的僧人,代表隐逸生活。

典故解析:

“无为”出自《道德经》,强调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诗中通过“无为洞”传达一种超脱尘世的理想状态。山僧的生活方式则体现了道教和禅宗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元结,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而著称,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反思。
  • 创作背景:此诗可能创作于诗人游历山水之际,反映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繁杂的厌倦。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无为洞的春日景象,充满了生机与宁静。前两句通过春水与白云的描写,营造出了一幅恬淡自然的画面,传达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接下来的两句则表现出诗人对自己身份的思考和内心的矛盾,虽然向往这片宁静之地,却又被世俗的身份所束缚,无法全然融入自然之中。最后两句则引入了“山僧”的形象,他们的无欲无求与诗人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突显了诗人内心的困惑与渴望。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体现了唐代诗人对道教与禅宗思想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无为洞口春水满”:描绘了洞口春水泛滥的景象,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无为洞傍春云白”:白云映衬着春水,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
    • “爱此踟蹰不能去”:表达了诗人对这里的喜爱,却因身份的束缚而不敢轻易离去。
    • “令人悔作衣冠客”:感到后悔自己身处繁忙世俗,无法真正享受自然之美。
    • “洞傍山僧皆学禅”:山僧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一种无欲无求的生活态度。
    • “无求无欲亦忘年”:山僧们忘却了时间的流逝,体现出一种超脱的境界。
    • “欲问其心不能问”:诗人想探询山僧的内心,却因为自身的困惑而无法提问。
    • “我到山中得无闷”:最终回归自然,寻得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 修辞手法:全诗运用了比喻(如“无为”象征一种理想状态)、对仗(如“无求无欲”与“悔作衣冠”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诗人的艺术风格。

  •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思考与反省,体现了追求内心平静与自然和谐的主题。

意象分析:

  • 春水:象征生机与希望,寓意自然的美好。
  • 春云:象征宁静与纯洁,强调自然的恬淡。
  • 山僧:象征无欲无求的隐逸生活,代表了理想的人生选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 A. 春水
    • B. 山僧
    • C. 衣冠客
    • D. 以上都是
  2. “无为”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道教思想
    • B. 世俗生活
    • C. 忘年生活
    • D. 自然美景

答案

  1. D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春晓》
  •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写自然景色,表达隐逸情怀,但更注重秋天的萧瑟。
    • 孟浩然《春晓》:同样以春天为主题,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但侧重于早晨的生机。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子夜四时歌。夏 素丝 二遗诗 和袭美酒病偶作次韵 白鸥诗 萤诗 南阳广文欲于荆襄卜居,袭美有赠,代酬次韵 奉和袭美添渔具五篇·渔庵 中秋夜寄友生 奉和袭美赠魏处士五贶诗。华顶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令人捧腹 豸字旁的字 鹿字旁的字 瑞锦窠 大匠运斤 吃肥丢瘦 原始要终 启幕 疣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反文旁的字 气度雄远 病因 包含艰的词语有哪些 牛字旁的字 包含偶的成语 容或有之 乙字旁的字 攻守同盟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