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1:11: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1:11:45
《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
汩汩避群盗,悠悠经十年。
不成向南国,复作游西川。
物役水虚照,魂伤山寂然。
我生无倚著,尽室畏途边。
长林偃风色,回复意犹迷。
衫裛翠微润,马衔青草嘶。
栈悬斜避石,桥断却寻溪。
何日干戈尽,飘飘愧老妻。
行色递隐见,人烟时有无。
仆夫穿竹语,稚子入云呼。
转石惊魑魅,抨弓落狖鼯。
真供一笑乐,似欲慰穷途。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杜甫在经历战乱和艰辛之后,带着家人踏上蜀山之行的情景。诗中表达了他对外部环境的无奈和内心的迷惘。诗人感叹自从避开盗贼,已经十年未能安宁,向南的故乡无法回归,只好再游历西川。他感受到周围的物象如水的倒影都显得虚幻,山的寂静让他的灵魂感到伤痛。他觉得自己无依无靠,整个家庭在这条艰难的路上都感到恐惧。长林中的风景迷人,但他内心却仍然迷惘。马儿在青草中嘶鸣,衫子沾染了翠微的露水。栈道倾斜地避开巨石,桥也断了,只能寻着小溪前行。诗人渴望何时能够结束战争,心中对老妻感到愧疚。行色匆匆,隐隐约约间有时能见到人烟,仆人和孩子们的声音在竹林间回荡。转动的石头惊动了鬼魅,弓箭落下了狖鼯。即便如此,诗人仍想用一笑来解忧,似乎想要安慰自己在困境中的心灵。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磨难,曾经历过安史之乱,诗作鲜明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荡与人民苦难。
此诗创作于杜甫在阆州时,正值他事业的低谷期,身处战乱之中,心怀对安定生活的渴望。此时的杜甫,既要面对个人与家庭的艰难生存,也在思考国家的命运,情感复杂而深沉。
《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杜甫面临的困境与对未来的渴望。全诗的意象丰富,情感真挚,透出一种对和平的渴望和对家庭的愧疚。开头的“汩汩避群盗”便迅速带入了诗人所处的动荡环境,随后通过“悠悠经十年”道出诗人内心的无奈与无力。这种对时间的强调,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流逝与个人命运的无常。
诗中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既是外在环境的写照,也是内心情感的反映。长林、草地、溪水等意象,既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也隐含着诗人心灵的迷惘与寻找归属的渴望。尤其是“何日干戈尽,飘飘愧老妻”,更是将诗人的忧虑与愧疚感推向高潮,深刻揭示了他作为丈夫和父亲的责任感。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音乐感,情感层层递进,最后的“真供一笑乐”则是对生活中微小乐趣的追寻,尽管身处困境,依然希望能够找到一丝慰藉。这种乐观与坚韧,是诗人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杜甫在动乱中对安宁生活的渴望,对家庭的愧疚,以及在困境中坚持乐观的态度。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期盼。
诗中提到的“群盗”指的是:
A. 诗人的朋友
B. 战乱中的盗贼
C. 诗人的敌人
D. 自然现象
诗人感到“飘飘愧老妻”是因为:
A. 生活富裕
B. 对家庭的愧疚
C. 觉得自己年轻
D. 生活无忧
诗中提到的“长林”象征:
A. 诗人的家乡
B. 自然的美丽与变化
C. 战争的残酷
D. 朋友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