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9:33: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9:33:12
《无家别》
作者:杜甫 〔唐代〕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这首诗写于天宝年间的动乱之后,表达了诗人对家园破碎、亲人离散的深切悲痛。
诗的开头表达了在天宝年间的动乱之后,自己所居住的地方只剩下荒草和藜草。
我家乡有一百多户人家,现在却因战乱而东散西离。
活着的人没有消息,死去的人化为尘土和泥土。
我这个卑微的人因为战败而归来,寻找往日的旧路。
长途跋涉后看到空荡荡的巷子,日头渐渐西沉,气氛显得冷清凄惨。
我只能面对狐狸和狸子,它们竖起毛发对我吼叫。
四周邻居所剩无几,只有一两位老弱寡妇。
栖息的鸟儿依恋旧枝,何必再询问穷困的处境。
春天来到,我独自耕耘,黄昏时分又在灌溉田畦。
县里的官吏知道我来,召我去学习鼓声。
虽然我仍在本州服役,但心中无所依托。
走近的只有我这具身体,走远了就会迷失方向。
我的故乡已经荡然无存,远近的理想都变得一样遥不可及。
我永远痛苦于病重的母亲,五年间她的身影被浸没在沟溪。
生我养我的人无法依靠,终生只剩下酸楚的哀鸣。
人生无家可归,如何才能为民众服务?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杜甫,唐代著名诗人,人称“诗圣”。他的一生经历了唐代由盛转衰的重大历史变迁,目睹了战乱带来的苦难,作品情感真挚,常关注民生疾苦。
创作背景:
《无家别》创作于安史之乱后的动乱时期,诗人因战乱而失去家园,生离死别的惨痛经历深深影响了他的创作。他在诗中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生活困境的无奈,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无家别》是一首充满浓厚情感的诗,杜甫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动乱时期人们的苦痛和无奈。诗的开头以“寂寞天宝后”引入,直接点明了动乱带来的悲惨局面。诗人用“园庐但蒿藜”描绘了昔日繁华的家园如今只剩下荒草,强烈对比下的悲凉感让人心生怜悯。
接下来的描述中,诗人将自己与周遭环境的变化结合,强调了“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的无情现实,表达了对亲人和邻里的思念与愁苦。特别是“久行见空巷”的描写,生动再现了久别重逢后的失落和孤独感。
在对邻居的描写中,诗人感受到的无奈和孤独愈加凸显,四邻所剩无几,生活的困顿让人心生凄凉。而“宿鸟恋本枝”的比喻更是传达出对归属感的渴望和对生活的无奈。
最后,诗人以“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作结,直白地表达出对家园破碎、亲情离散的深刻痛苦,感慨人生的无常与苦难。这首诗不仅是一幅动乱之后的生动画卷,也是一曲对家园、亲人深切怀念的哀歌,展现了杜甫对人性与社会的深刻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无家别》通过对家乡的怀念和对亲情的思考,表现了战乱带来的离散与痛苦,反映了诗人对社会动荡和人生命运的深刻关切。诗中充满了对家园的渴望与对生活无奈的感叹,展现了杜甫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对人性的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无家别》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白居易
诗中提到的“天宝”指的是哪个历史时期?
A) 唐初
B) 唐盛世
C) 宋代
诗人因何原因回到故乡?
A) 战败
B) 仕途
C) 旅行
诗中提到的“宿鸟恋本枝”意指?
A) 对旧地的怀念
B) 对未来的期待
C) 对亲人的思念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