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见道边死人(一作刘元济诗。《统签》并入允济诗内)》

时间: 2025-05-02 18:48:01

诗句

凄凉徒见日,冥寞讵知年。

魂兮不可问,应为直如弦。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8:48:01

原文展示

凄凉徒见日,
冥寞讵知年。
魂兮不可问,
应为直如弦。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死亡和孤独的感慨。即使阳光照耀,依然感到凄凉,寂寞之中又如何能知道时光的流逝?亡魂啊,无法询问你的去处,或许你就像那直直的弦一样,保持着一种无言的状态。

注释

  • 凄凉:形容景象或心情的悲凉。
  • :无意义地、白白地。
  • 冥寞:形容黑暗和孤独。
  • :岂、怎么。
  • :灵魂、亡魂。
  • 不可问:无法询问。
  • 应为:可能是、应该是。
  • 直如弦:形容状态的笔直和无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允济(生卒年不详)是唐代的一位诗人,曾任官职,但主要以其诗作为人所知。他的诗风常常带有一种忧伤和哲思,关注生命、死亡与孤独等主题。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社会动荡或个人遭遇困境之际,诗人通过对死亡的思考,反映了对生死无常的感慨和人生的孤独感。

诗歌鉴赏

《见道边死人》是一首极具情感深度的诗,诗人在短短的四句中,将凄凉的景象与内心的孤独相结合,给人以深刻的思考。首句“凄凉徒见日”开篇即设下了悲凉的基调,尽管日光普照,但所见的却是心灵的空虚与悲伤。接着“冥寞讵知年”,进一步强化了孤独感,似乎在说,身处孤独中的人,无法感知时间的流逝,这种感觉让人更加无助。第三句“魂兮不可问”点明了死亡的主题,亡魂无法询问,意味着对生命意义的困惑与无奈。最后一句“应为直如弦”,以形象的比喻结束,暗示死者的存在如同一根直弦,凝固在时间的某一刻,既无声又无息,令人唏嘘。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与深邃的意象,传达了对生死的思索和对孤独的感受,体现了唐代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凄凉徒见日:即使看到阳光,内心依然感到悲凉,表明外在环境无法改变内心的感受。
  • 冥寞讵知年:在黑暗与孤独中,如何能知晓时光的流逝,表现了对时间的无知和无奈。
  • 魂兮不可问:亡魂无法询问,反映了对死者的思念与无力感。
  • 应为直如弦:比喻死者的存在如同一根直弦,表达了静默与坚挺的状态,暗示着对生命的反思。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亡魂比作“直如弦”,形象生动,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魂兮不可问”赋予亡魂以情感,增强了对死亡的感慨。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生死、孤独与时间的主题展开,表现了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思考,以及在面对死亡时的无奈与孤独感。

意象分析

  • 凄凉:象征着孤独与悲伤。
  • :象征生命与时间的流逝。
  • 冥寞:传达死寂与孤独感。
  • :象征亡者的灵魂,反映生死的哲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凄凉徒见日”中的“徒”是什么意思? A. 居然
    B. 白白地
    C. 只是

  2. 诗中的“魂兮不可问”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思念
    B. 恐惧
    C. 无奈

  3. “应为直如弦”中的“直”意指什么? A. 死亡状态的宁静
    B. 生命的曲折
    C. 时间的流逝

答案: 1. B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刘允济 vs. 杜甫:两位诗人在孤独与死亡的主题上有共鸣,但杜甫的作品更多地反映了社会动乱和个人困境,而刘允济则更侧重于内心的孤独与生死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解析》
  • 《唐代诗人传记》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鹧鸪天(禁酒) 题延庆院 鹧鸪天·谁折南枝傍小丛 思越人(集句) 鹧鸪天 挽罗斯立 挽刘南溪 和主司王起(一作和主司酬周侍郎) 雨中舟次灵岩山 自余杭历于潜道中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要的词语有哪些 机深智远 丿字旁的字 以杀去杀 穴宝盖的字 清易 单人旁的字 南山有鸟,北山张罗 包含鹦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荣的词语有哪些 敛闪 反文旁的字 层出不穷 千寻 星离月会 辣玉 大智大勇 士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