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月》

时间: 2025-05-02 12:14:52

诗句

过水穿楼触处明,藏人带树远含清。

初生欲缺虚惆怅,未必圆时即有情。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14:52

原文展示:


过水穿楼触处明,
藏人带树远含清。
初生欲缺虚惆怅,
未必圆时即有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月亮的景象。月光透过水面和楼阁,照亮了每一个角落;藏在树木之后的人,远远地感受着月光的清冷。月亮刚生出时虽然尚未圆满,却已令人感到一丝惆怅;即使到了圆满的时候,未必就会带来真正的情感共鸣。

注释:

  • 过水穿楼:形容月光照耀在水面和楼阁之间,光影交错。
  • 藏人带树:指藏身于树木之间的人,表示月光照耀的地方。
  • 初生欲缺:初生的月亮尚未圆满,带有一种缺憾的美。
  • 虚惆怅:心中感到一种虚无的惆怅。
  • 未必圆时即有情:即使月亮圆满,也不一定就有真实的情感。

典故解析:

李商隐的诗常常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感情,月亮作为文化中常见的意象,象征着孤独与思念。诗中提到的“初生欲缺”反映了人们对理想和完美的追求,而“未必圆时即有情”则传达出一种对情感的怀疑和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晚唐著名诗人,他的作品风格多样,以细腻的情感和深邃的意境著称,常描绘爱情、人生和哲理。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李商隐的晚期,正值他人生的低谷,深感人生的无常与孤独。月亮作为主题,反映了他对时间流逝和情感变迁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月》通过月光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孤独与情感的深刻思考。首句“过水穿楼触处明”,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清澈与明亮,仿佛照亮了每一个角落,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幽远的氛围。接下来的“藏人带树远含清”,则将月光与自然相结合,表现了人对月光的向往与渴望。通过对比初生与圆满的月亮,诗人表达出一种深切的情感——即使在完美的时刻,也可能缺乏真情实感。

整首诗给人一种淡淡的惆怅感,揭示了人们在追求理想与感情中的孤独与不安。李商隐用月亮这一意象,巧妙地反映出人心的复杂与微妙,令读者在欣赏美的同时,也引发对人生的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过水穿楼触处明”:月光如水,穿透楼阁,照耀每个地方,象征着光明与希望。
    2. “藏人带树远含清”:藏在树后的人,远远感受到月光的清冷,暗示孤独的情感。
    3. “初生欲缺虚惆怅”:初生的月亮虽美却不圆,令人感到惆怅和缺憾。
    4. “未必圆时即有情”:即使月亮圆满,也未必能带来真实的情感,反映出对感情的怀疑。
  • 修辞手法

    1. 比喻:将月光比作水,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月光的流动性。
    2.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3. 拟人:赋予月亮情感,使其更具人性化,增加了情感的共鸣。
  •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月亮的意象探讨了孤独、缺憾与情感的复杂性,表达了人对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月亮:象征着孤独、思念与美好的理想,同时也引发人们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 :象征着流动与变化,反映出时间的流逝。
  • 楼阁:代表着人类的居住与生活,与自然的月光形成对比,突显孤独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初生欲缺”是指什么? A. 月亮刚出生时的状态
    B. 月亮圆满的状态
    C. 人的情感状态

  2. 诗人通过月亮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喜悦与满足
    B. 孤独与惆怅
    C. 愤怒与不满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以月亮为主题,表达思乡之情。
  • 《月下独酌》李白:通过月亮与饮酒,抒发孤独与自我对话。

诗词对比

  • 《月》与《静夜思》均以月亮为意象,但《月》更侧重于对情感的思考,而《静夜思》则突出思乡之情。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视角。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商隐诗文集》
  • 《唐代文学史》

相关查询

十二时 自赠 十二时 其十二 十二时 其十一 十二时 其十 十二时颂 十二时颂 十二时 送蒲衣子入山 十二时慢 十二时慢 和鹤林靖韵 十二时 观猎寄高侍讲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里字旁的字 余泪 耳目导心 虫字旁的字 工字旁的字 潜踪匿影 秜祭 路食 回天再造 洗车 包含簸的词语有哪些 神闲气静 团结一致 施仁布恩 入字旁的字 修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耳刀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