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20: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20:42
惨惨秋阴绿树昏,
荒城高处闭柴门。
愁消日月忘身世,
静对溪山忆酒樽。
南去干戈何日解,
东来馹骑此时奔。
谁将天下安危事,
一把诗书子细论。
秋天的阴影笼罩着昏暗的绿树,荒凉的城池高处关上了柴门。愁苦在日月的流逝中消散,忘却了身世的忧虑,静静地面对溪山,回忆起曾经的酒樽。南方的战争何时才能结束,东来的骑兵此时正急匆匆地奔跑。谁来讨论天下的安危事务,让我用一把诗书来细细探讨。
“南去干戈何日解”中的“干戈”是古代战争的象征,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动乱的忧虑;而“谁将天下安危事”则引发了对治理国家和安定社会的思考,这在中国古代文人中常见。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以其变法措施而闻名,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作品常反映当时的社会现象和个人情感。
《闲居遣兴》创作于王安石晚年,正值政治动荡、国家危机之际,诗人身处闲居之地,面对着外有战乱、内有烦忧的复杂局势,借景抒怀,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个人情感的抒发。
《闲居遣兴》是一首充满情感与思考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秋天的阴霾和荒凉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孤独和忧愁的氛围。开篇的“惨惨秋阴绿树昏”给人以凄凉的视觉感受,仿佛在诉说着诗人内心的失落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接下来的“愁消日月忘身世”则展现了诗人对个人身世的淡然,似乎在追求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但内心的愁苦却依然难以抑制。
整首诗的情感由静到动,最后回归到对国家安危的思考,形成了一种诗意的循环。诗人用“南去干戈何日解”与“东来馹骑此时奔”来描绘国家的动荡与不安,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渺茫和焦虑。结尾的“谁将天下安危事,一把诗书子细论”更是将个人的思考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展现了诗人作为文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注以及对个人生活的思索,反映了在动荡时期文人的责任感与无奈,展现了对历史的反思与对未来的忧虑。
诗中“惨惨秋阴绿树昏”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欢愉 B. 悲凉 C. 激昂
“南去干戈何日解”中的“干戈”指的是什么? A. 和平 B. 战争 C. 诗书
诗人希望用什么方式讨论天下的安危? A. 论道 B. 一把诗书 C. 亲身出征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