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9:01: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9:01:11
八月十九日试院梦冲卿
王安石
空庭得秋长漫漫,
寒露入暮愁衣单。
喧喧人语已成市,
白日未到扶桑间。
永怀所好却成梦,
玉色彷佛开心颜。
逆知後应不复隔,
谈笑明月相与闲。
在空荡的庭院中,秋天的气息悠长而漫延,
寒露已入夜,感到衣衫单薄而愁苦。
喧闹的人声已如市集般热闹,
但白天还未到来,阳光尚在东方的扶桑之地。
心中长久怀念的事物,却成了一场梦,
那玉色的面容仿佛在我心中绽放笑颜。
逆境中我明白,未来应当不会再有隔阂,
与明月谈笑,悠闲自在。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是“熙宁变法”的主要推行者。他的诗歌以清新、质朴著称,常表达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此诗创作于王安石的政治生涯中,反映了他在政治压力下的孤独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表达了他对友谊与理想的执着。
这首诗意境深远,王安石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了内心的孤寂和对友谊的渴望。开头两句“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展现出一种空灵的秋日氛围,诗人感受到季节的变迁带来的寒意,衣衫单薄的感觉让他倍感忧愁。
接下来的“喧喧人语已成市,白日未到扶桑间”则描绘了喧闹的人声与自身的孤独感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外界的繁华与内心的空虚。诗人对“永怀所好却成梦”的感慨,表露了对理想与美好事物的追忆,却又感到无奈。
最后两句“逆知後应不复隔,谈笑明月相与闲”则传达出一种希望与释然。诗人相信未来会与友人重聚,畅谈明月,享受那份悠闲。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自然意象的结合,展现了王安石独特的艺术风格。
整首诗围绕孤独与友谊的主题展开,表达了在孤寂中对美好的向往与期待,体现了王安石对人生理想的执着与追求。
诗中的“寒露”主要象征什么?
诗人提到的“扶桑”指代什么?
诗中“谈笑明月”表达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