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3:03: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3:03:18
困拈架上书苏醒,愁倩杯中物破除。
子美所称惟白也,仲尼自谓不回如。
食才藜糁宁无肉,行以筇枝可当车。
圣世未尝违物性,飞潜初不间鸢鱼。
困倚在架上的书本让我苏醒,愁苦的情绪在杯中物事中渐渐消散。
李白所称的唯有“白”,孔子自称不愿意回头。
吃的是藜麦和米饭,宁可没有肉;行路时用竹杖代替车马。
在圣明的时代,从没有违背物性,飞鸟与潜水的鱼类也不曾干扰。
刘克庄,字武昌,号天池,宋代诗人,以豪放和沉郁见长,尤其擅长词。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个人情感。
《八和》是刘克庄在面对人生困境与社会现实时,抒发心中情感的作品,体现了他对物质和精神的思考。
《八和》是一首表现诗人内心挣扎与思考的作品。开篇以“困拈架上书苏醒”引入,展现了诗人因读书而获得灵感与觉醒的状态,书籍成为他思考和解脱的工具。接着,通过“愁倩杯中物破除”,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与愁苦,似乎在酒中寄托着释然与解脱的愿望。
诗中提到李白与孔子,表明诗人对这两位伟大人物的敬仰与感慨,李白的洒脱和孔子的执着都在诗中得以体现。接下来,诗人描绘了简单的饮食和交通方式,表达了对物质生活的淡泊,似乎在说宁可过简单的生活,也不愿追求奢华的物质。
最后一句提到“圣世未尝违物性”,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飞鸟与鱼类的关系象征着自然法则的遵循。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邃思考与对自然的敬畏,体现了儒家思想与道家哲学的交融。
逐句解析:
整首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生活的思考与对自然的敬畏,反映了诗人对物质与精神的追求。在时代的变迁中,诗人选择了简朴的生活方式,强调人应顺应自然,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意象词汇: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刘克庄
C. 杜甫
D. 白居易
诗中提到“子美”,指的是哪位诗人?
A. 杜甫
B. 李白
C. 白居易
D. 陶渊明
诗中提到的“藜糁”主要指什么?
A. 肉类
B. 蔬菜
C. 简单的食物
D. 精致的餐点
刘克庄 vs. 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