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51: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51:01
游庐山山阳七咏 其二 漱玉亭
作者: 苏辙
山回不见落银潢,
馀溜喧豗响石塘。
目乱珠玑溅空谷,
足寒雷电绕飞梁。
入瓶铜鼎春茶白,
接竹斋厨午饭香。
从此出山都不弃,
满田粳稻插新秧。
山的回环处看不到银色的水流落下,
余音袅袅在石塘中回响。
目光迷乱,像珠子溅起水花在空谷中,
脚下寒气逼人,雷电环绕着飞梁。
走进瓶中、铜鼎里,春天的茶水洁白无瑕,
走进竹子搭成的斋厨,午饭散发着香气。
从此出山后不再抛弃,
稻田里满是新插的粳稻秧苗。
苏辙(1039-1112),字子瞻,号涪翁,北宋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政治家,苏轼的弟弟。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也有细腻,善于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个人情感。
《游庐山山阳七咏》是苏辙在游览庐山时创作的,描绘了庐山的自然美景和个人的感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
《游庐山山阳七咏 其二 漱玉亭》以其清新自然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庐山的美丽风光。诗的开头通过“山回不见落银潢”引入了庐山的环境,给人一种深邃和神秘的感觉,仿佛在描绘一种难以捉摸的自然之美。接着,诗人用“馀溜喧豗响石塘”描绘了山间的水流声,进一步增强了自然的动感。之后的“目乱珠玑溅空谷”则用比喻手法,将水珠与珍珠相提并论,巧妙地展现了自然景象的璀璨与美丽。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入瓶铜鼎春茶白,接竹斋厨午饭香”,引入了日常生活的场景,体现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珍视和对自然馈赠的感激。最后一句“从此出山都不弃,满田粳稻插新秧”更是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依恋,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
整首诗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既有对庐山壮美景色的赞美,也有对人间烟火的热爱,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热情。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庐山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