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14: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14:47
欧阳公所蓄石屏
作者:苏辙 〔宋代〕
石中枯木双扶疏,
粲然脉理通肌肤。
剖开左右两相属,
细看不见毫发殊。
老樗剥落但存骨,
病松憔悴空留须。
丘陵迤逦山麓近,
云烟澹风雨余。
我惊造物巧如此,
刻画琐细供人须。
公家此类尚非一,
客至不识空嗟吁。
案头紫云抱明月,
床上寒木翻饥乌。
赋形简易神自足,
鄙弃笔墨嗟勤劬。
天工此意与人竞,
杂出变怪惊群愚。
世间浅拙无与敌,
比拟赖有公新书。
这首诗描写了石头中枯木的形态,展现了自然造物的奇妙。诗人观察到石中枯木的结构,细致入微,体现了自然的精巧与美丽。左右剖开,木头的纹理与质感让人惊叹;虽然老樗(古老的樟树)已经剥落,只剩下骨架,病松(衰弱的松树)也显得憔悴,但依然保留着其独特的美。诗中提到山丘与云烟,营造出宁静的自然氛围。作者惊叹于造物的巧妙,认为这些自然的奇观超越了人类的艺术创作,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赞美。
苏辙(1039-1112),字子瞻,号晦庵,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与其兄苏轼并称“苏氏兄弟”。他以诗、文、词均有成就,尤其在诗歌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表现出深厚的哲理思考。
这首诗创作于苏辙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过程中,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与欣赏,反映了宋代文人关注自然、追求内心宁静的思想。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自然界的奇妙与生命的脆弱。诗人以石中枯木为切入点,描绘了自然的伟大与人类艺术的渺小,体现了“天工”的哲学。
全诗结构严谨,语言简练,意象丰富。诗中的“石中枯木”不仅是自然的象征,也是人生态度的隐喻。诗人在描写中将自然的美与人类的无能相对比,反思了艺术与自然的关系。
在最后,诗人引入了“公家此类尚非一”,表达了对欧阳修等人的艺术成就的赞赏,同时也通过对比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自然与人文的结合,使得整首诗不仅有美感,更充满了哲思。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深刻敬仰,强调了自然造物的巧妙与人类艺术的微不足道,反映了宋代文人对自然的思考与哲学探求。
这首诗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A. 月亮
B. 枯木
C. 河流
D. 鲜花
作者对自然的态度是怎样的?
A. 轻蔑
B. 敬畏
C. 漠不关心
D. 愤怒
“剖开左右两相属”中“相属”指什么?
A. 形态的对称
B. 颜色的相似
C. 生命和死亡
D. 文人和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