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题李公麟山庄图》

时间: 2025-04-26 04:51:01

诗句

佛口如澜翻,初无一正定。

画作正定看,于何是佛性。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51:01

原文展示:

题李公麟山庄图
作者: 苏辙

佛口如澜翻,初无一正定。
画作正定看,于何是佛性。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山庄的画作,开头提到佛的口如波澜翻滚,表明了事物的变化无常,初始并没有一种固定的状态。接着提到画作的正定,反问在这幅画中,什么才是真正的佛性。

注释:

  • 佛口:指佛陀的教诲,像波涛一样翻滚,这里比喻教义深奥、变化不定。
  • 正定:原本的状态、真理的体现。
  • 佛性:指佛陀的本质或真理,强调内心的觉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1112),字子瞻,号晦庵,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是苏轼的弟弟,以诗、文、词、书法等多方面才华著称。苏辙在文学上倡导清新自然的风格,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性。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辙在欣赏李公麟的山庄图时所作,反映了他对艺术和哲学的深刻思考。李公麟是宋代著名的画家,以山水画和人物画闻名于世,苏辙通过这幅画表达对佛教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李公麟的山庄图的观察,引发了对佛教哲学的思考。开头的“佛口如澜翻”生动地描绘出佛教教义的复杂和变化,映射出人生的无常与波动。诗中提出“初无一正定”,表明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真理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多元的、流动的。紧接着,诗人又引入画作的主题,提出了一个哲学性的问题:“于何是佛性”,强调寻找内在真理的重要性。这种思考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艺术的欣赏,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宇宙和存在的深刻理解。整首诗在简洁的言辞中蕴藏着深邃的思想,展现了诗人卓越的艺术和哲学修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佛口如澜翻:佛的教义像波涛一样起伏不定,暗示着对真理的追求并非一帆风顺。
  2. 初无一正定:一开始并没有固定的真理,强调了佛性与人性之间的复杂关系。
  3. 画作正定看:提到画作给人一种稳定的感觉,似乎在寻找一种平衡。
  4. 于何是佛性:引发思考,真正的佛性是什么,暗示着对内心觉悟的探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佛的教义比作波澜,形象生动。
  • 反问:通过“于何是佛性”引导读者思考,增加了诗的深度。
  • 对仗:诗句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探讨了真理的流动性与不确定性,表现了在艺术作品中寻求内在觉悟的重要性,强调了对佛教哲学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佛口:象征着教义的深奥和复杂。
  • :代表着变化与无常。
  • 画作:象征着艺术的永恒与定性。
  • 佛性:象征着真理与内心的觉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佛口如澜翻”的意思是: A. 佛教教义简单明了
    B. 佛教教义复杂多变
    C. 佛教教义固定不变
    D. 佛教教义无人问津

  2. “于何是佛性”表达了什么? A. 对佛教的质疑
    B. 对内心觉悟的探寻
    C. 对艺术的欣赏
    D.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题王维山水》:王维以山水画著称,表达哲理的思考。
  • 《山中与幽人对酌》:李白的山水诗,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诗词对比

  • 苏辙 vs 王维:两位诗人都关注自然与哲理,但苏辙更强调内心的探索,而王维则通过自然景观表现心境的宁静。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苏辙与苏轼研究》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斋中偶书 依韵酬周骙太博同年 芝山寺 送刁纺户掾太常下第 桐庐郡斋书事 送谢景初迁凭宰馀姚 依韵和并州郑宣徽见寄二首 其二 知府孙学士见示和终南监宫太保道怀五首因以 和黄揔太博上知郡杜少卿 依韵酬李光化见寄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齒字旁的字 水字旁的字 屮字旁的字 立戟 嫔御 千儿八百 荑稗 酒醉酒解 白字旁的字 剌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利名场 粉白墨黑 护国佑民 开舒 牛字旁的字 捉贼要赃,捉奸要双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