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3:31: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31:22
秋来霜露满东园,
芦菔生儿芥有孙。
我与何曾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
秋天来临,霜露洒满东园,
芦根长出儿子,芥菜也有孙子。
我和你何曾有过同桌共享的饱食,难道不知为何要吃鸡肉和猪肉?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这首诗并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历史典故,但通过对丰饶与困乏的对比,反映了诗人对生活不同境遇的思考。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的诗词风格多变,既有豪放,也有细腻,常表达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丰富情感。
创作背景:
《撷菜》创作于苏轼晚年,时值社会动荡与个人遭遇坎坷之际,诗人通过描写日常生活中的琐事,表达了对生活现状的无奈与思考。
《撷菜》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秋天的东园景象,诗人通过对蔬菜生长的细致观察,反思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人生的无常。开篇的“秋来霜露满东园”营造出一幅凄美的秋景图,霜露的降临不仅暗示了季节的变迁,也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无常。接下来的“芦菔生儿芥有孙”则描绘了自然界的生生不息,尽管人们的命运各不相同,但大自然的循环依然在继续。
诗的最后两句则是对比与反思,表达了诗人对物质生活的思考以及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感慨。诗人通过“我与何曾同一饱”来质疑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暗示着孤独感和不满。最后一句“不知何苦食鸡豚”则是对物质享受的冷静反思,质疑人们追求丰盛饮食的意义。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与人情的观察,体现了苏轼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命运的思考,展现出他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与情感的细腻描绘。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生命无常和人际关系的思考,反映了作者对物质生活的质疑,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理性的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秋来霜露满东园”中的“霜露”指的是什么?
A. 冬天的雪
B. 秋天的霜和露水
C. 夏天的雨水
诗人对“鸡豚”的态度是?
A. 积极追求
B. 冷静质疑
C. 漠不关心
“我与何曾同一饱”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友谊的深厚
B. 孤独与遗憾
C. 对美食的享受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