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0:09: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0:09:05
微生真草木,无处谢天力。
慈颜如春风,不见桃李实。
古今抱此恨,有志俯仰失。
公子岂先知,战战常惜日。
吾君日月照,委曲到肝膈。
哀哉人子心,吾何爱一邑。
家庭拜前后,粲然发笑色。
岂比黄壤下,焚瘗千金璧。
若人道德人,视此亦戏剧。
聊偿曾闵意,遽与仙佛寂。
孤累卧江渚,永望坟墓隔。
作诗相楚挽,感恸泪再滴。
这首诗描绘了失去亲人的悲痛,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怀念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诗中提到生者如草木般脆弱,无法抵挡天命的摧残。慈母的面容如春风般温暖,却看不到桃李的果实。古今皆有此恨,志向高远却常常失落。公子怎会先知生命的短暂,常常惋惜光阴流逝。国君的明亮如日月,然而内心的委屈却深入肺腑。哀伤的人子心啊,我何曾只爱这一座城邑。家庭中拜前后,面带笑容,似乎与哀痛无关。焚烧金银财宝的埋葬方式,岂能与黄土下的安息相比。若有人道德高尚,看到此情此景,也只会觉得像是在演戏。勉强安慰曾经的遗憾,便与仙佛的寂静为伴。孤独地躺在江边,永远眺望着墓地的隔离。写诗来哀悼,痛苦的泪水再次滴落。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歌融合了豪放与细腻的风格,常常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与对时局的批判。
创作背景:这首挽词是为了悼念邓忠臣的母亲周氏。苏轼在其母去世之际,借诗歌表达了对亲情的怀念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这首挽词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了苏轼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展现了人子对母爱的无限感慨与哀痛。开篇以“微生真草木”引入,生动地描绘了生命的脆弱,反映出对命运的无奈。接着提到慈母的笑颜,暗示母爱的温暖与关怀,让人倍感亲切与怀念。诗中“古今抱此恨”,则引发了对历史与个人命运的思考,揭示了人世间共通的悲痛。
苏轼通过对比,表现了人子心中哀痛的复杂性,既有对逝去亲情的眷恋,又有对生命短暂的惋惜。“家庭拜前后,粲然发笑色”一句,似乎在描绘表面上的安宁,实际上却隐藏着深重的悲伤。后半部分对逝者的安葬方式进行反思,提出“焚瘗千金璧”与“黄壤下”的对比,强调了物质财富无法与深厚的亲情相比。
整首诗情感真挚,结构严谨,既有对母爱的深情追忆,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苏轼作为诗人的深厚功底和人文关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失去亲爱的主题,通过深切的哀悼和对生命短暂的思考,表达了对母爱的怀念。这种情感的表达不仅是个人的悲痛,也反映了普遍的人类情感,展现了苏轼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微生真草木”意指什么?
苏轼写这首诗的主要目的是?
诗中“哀哉人子心”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苏轼的《邓忠臣母周氏挽词》与杜甫的《春望》在主题上均涉及到对亲情与国家的思考。苏轼更侧重于个体的情感表达,而杜甫则更关注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悲愤,反映出两位诗人在面对情感时的不同侧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