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6:10: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6:10:41
送至洪沙弥赴上元受戒(上元江中蔡州有梁戒坛)
——皎然
不肯资章甫,胜衣被木兰。
今随秣陵信,欲及蔡州坛。
野寺钟声远,春山戒足寒。
归来次第学,应见后心难。
我不愿意穿着华丽的衣服,宁愿披上木兰制成的衣衫。
今天我跟随秣陵的信使,想去蔡州的戒坛。
远处传来的寺庙钟声,春天的山间让我感到寒冷。
等我回来后再学习佛法,恐怕会发现内心难以自持。
皎然(约 730—799),唐代诗人,字明道,晚唐时期著名的和尚诗人,擅长抒发个人的宗教情感与修行体验,其作品常反映对佛教的理解与思考。
这首诗是在诗人送别一位友人前往蔡州受戒时写的,表现了他对宗教修行的向往与对世俗的超脱,同时也透露出对友人修行之路的祝福与关心。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现了诗人对宗教修行的淡泊与追求。开头两句以“章甫”和“木兰”对比,展现了诗人宁愿选择朴素的衣衫,也不愿追求华丽的外表,这种选择反映了他对内心修行的重视。接着表达了诗人随信使前往戒坛的决心,暗示着他对佛法的渴望与追求。然而,远处的钟声和春山的寒冷却又让人感受到修行的艰难,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情感的深度,也让人意识到修行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最后两句“归来次第学,应见后心难”,揭示了修行后心灵的重负与复杂感受,似乎在警示自己,修行并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受戒,而是对内心的深刻反思和挑战。整首诗蕴含着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既有对宗教的虔诚,又有对世俗的超脱,体现了唐代诗歌的深邃与丰富。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内心修行的追求与对外物的超脱,反映了修行生活的艰辛与复杂情感,体现了诗人对佛教的深刻理解。
诗中提到的“秣陵”指的是哪个地方?
A. 河南
B. 江苏
C. 浙江
D. 四川
诗人对华丽衣服的态度是?
A. 喜欢
B. 无所谓
C. 不愿意穿
D. 追求
“归来次第学,应见后心难”的意思是?
A. 回来后会轻松
B. 回来后会发现修行的困难
C. 回来后会很快乐
D. 回来后会忘记修行
希望以上内容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