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07:22: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7:22:47
洛阳道
作者: 王贞白 〔唐代〕
喧喧洛阳路,奔走争先步。
唯恐著鞭迟,谁能更回顾。
覆车虽在前,润屋何曾惧。
贤哉只二疏,东门挂冠去。
喧闹的洛阳大道上,人们争先恐后地走着。
唯恐马鞭打得慢,谁能再回头看看。
虽然前面有翻倒的车,润屋又何曾害怕呢?
真是贤明的二位疏官,决然选择在东门挂冠辞官而去。
“覆车”是古代成语,源于《左传》中“前车之覆,后车之戒”,比喻以往的失败可以作为借鉴,提醒人们小心谨慎。“东门挂冠”则出自历史典故,指辞官而去,表现出一种洒脱和对官场的不屑。
王贞白,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常常流露出对生活的感悟与哲理。
《洛阳道》写于王贞白在洛阳的游历期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华与浮躁,同时也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洛阳道》以洛阳的繁华景象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喧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起初的“喧喧洛阳路”就营造出一种热闹的氛围,接下来的“奔走争先步”则展现了人们在生活中急切向前的状态。这种急切似乎让人们变得无暇顾及身边的事物,诗人通过“唯恐著鞭迟”感慨世人忙于追逐,忘却了生活的真实。
诗中虽提到“覆车”,但并未因此而感到恐惧,反而是对生活的另一种思考。诗人似乎在说,虽然前面有失败的例子,但人们依然在追逐自己的目标,而“润屋何曾惧”则显示出一种不怕失败的勇气。最后,诗人以“贤哉只二疏”结束,表达出对那些选择辞官而去的人的敬仰,暗示出对官场纷争的厌倦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既有对洛阳繁华的描绘,也有对世态人情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唐代诗歌的多元性与深度。
整首诗表达了对繁华社会的反思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展现了对世俗名利的淡然与对自由的追求。
谁是《洛阳道》的作者?
A. 王贞白
B. 李白
C. 杜甫
D. 白居易
诗中提到的“覆车”象征什么?
A. 财富
B. 失败
C. 成功
D. 和平
诗人对选择辞官的人的态度是?
A. 讽刺
B. 赞美
C. 无所谓
D. 羡慕
通过以上的解析与学习,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洛阳道》的诗意与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