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冬忆友人》

时间: 2025-05-04 02:39:41

诗句

吟上山前数竹枝,叶翻似雪落霏霏。

枕前明月谁动影,睡里惊来不觉归。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2:39:41

原文展示

吟上山前数竹枝,
叶翻似雪落霏霏。
枕前明月谁动影,
睡里惊来不觉归。

白话文翻译

在山前吟唱时,看见几根竹枝,
竹叶翻动,像雪一样纷纷落下。
枕边明月的影子,究竟是谁在移动?
在梦中惊醒,却不知何时回到家。

注释

  • :吟唱,吟咏。
  • 竹枝:竹子的枝条。
  • 霏霏:形容雪花纷飞的样子。
  • 枕前:床头,头枕的地方。
  • 动影:影子的移动。
  • 惊来:惊醒,突然醒来。
  • 不觉归:不知不觉回到家中。

典故解析

在这首诗中,竹和雪都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竹象征着坚韧与高洁,而雪则常用来描绘洁白与宁静的状态。诗中提到的明月,常常与思乡、孤独感相联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洞,唐代诗人,以其精致的诗风和深刻的情感见长。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与人情,情感细腻,常常流露出对友人和故乡的思念。

创作背景

《冬忆友人》创作于一个寒冷的冬夜,诗人在静谧的环境中,思念远方的朋友。正值冬天,雪花如竹叶般纷飞,诗人借景抒情,表达内心的孤独与思念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冬日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孤独感。开篇的“吟上山前数竹枝”,不仅描绘了冬天竹子的景象,也引出诗人独自吟唱的情境,渲染出一种孤寂的氛围。“叶翻似雪落霏霏”则通过比喻,将竹叶的翻动与雪花的飘落相提并论,生动地表现出寒冬的气息。接下来的“枕前明月谁动影”,则引入了明月的意象,月光的移动似乎映射出诗人内心的波动与思绪的游离。最后一句“睡里惊来不觉归”,则表达了诗人在梦中惊醒的状态,似乎是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与归属感的反思。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邃的情感,呈现出一种孤独而又深刻的思考,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吟上山前数竹枝:诗人站在山前吟唱,目光投向竹枝,反映出他内心的孤独与对自然的观察。
  2. 叶翻似雪落霏霏:通过比喻,将竹叶的翻动与雪花的飘落相提并论,用以渲染冬日的宁静与冷清。
  3. 枕前明月谁动影:明月的影子在枕边投射,暗示诗人的思绪在夜深人静时不断游离,令人思考。
  4. 睡里惊来不觉归:梦中惊醒,突然意识到自己身处何地,反映了诗人对归属的渴望与对友人的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叶翻似雪”,将竹叶的翻动比作雪,增强了视觉效果。
  • 拟人:月影的移动仿佛有自己的情感,增添了诗的灵动性。
  • 对仗:整首诗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与对孤独状态的反思,展现了冬日的冷清与内心的温暖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枝:象征高洁与坚韧,表现诗人的品格与追求。
  • :象征纯洁、孤独与思念。
  • 明月:常用来传达思乡与孤独的情感,诗人以月光寄托对友人的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竹枝”象征什么?
    A. 坚韧与高洁
    B. 忍耐与忧伤
    C. 亲情与爱情

  2. “睡里惊来不觉归”中,诗人的心情是?
    A. 安详
    B. 思念
    C. 愤怒

  3. 诗中“霏霏”一词主要形容什么?
    A. 雨
    B. 雪
    C. 风

答案

  1. A. 坚韧与高洁
  2. B. 思念
  3. B. 雪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孟浩然的《春晓》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可以将李洞的《冬忆友人》与王维的《静夜思》进行对比,两首诗都表达了对亲人或友人的思念,但李洞更多地通过自然景象渲染孤独的情感,而王维则直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李洞诗文集》

相关查询

思越人•题余氏女子绣西子浣纱图,同程村、阮亭作 思越人•高轩过 思越人(题挟弹人) 尉迟杯 春暮别褚又梅、金丽生,秋始相见。余又将出游,用美成韵留别 尉迟杯 以荞为千丝汤饼,成都治之最精,顾无表微者,赋之诒好事者品焉 尉迟杯(题卢石溪响碧琴所) 尉迟杯 早春返棹白门,信宿邗上,言愁无据,用夏剑丞涩韵写之 尉迟杯 渡头,和《片玉》韵 尉迟杯·闻任父归国,感赋。用清真韵 尉迟杯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一塌括仔 极本穷源 癶字旁的字 赐劳 乐业 碧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相反相成 血口喷人 碌架床 拓土开疆 卜字旁的字 隹字旁的字 黑字旁的字 潐潐 吃屁 龝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