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1:38: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1:38:51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作者:苏辙 〔宋代〕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
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
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
船上载凉州。
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
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
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
依旧照离忧。
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离别的时间真是太久了,已经七次过中秋节。
去年在东武,今年在这里,明月照着我,愁绪难以承受。
没想到在彭城山下,我们竟然在清河古汴上同舟共泛,
船上载着凉州的美酒。
鼓声和乐声助兴清赏,鸿雁在水边飞起。
坐在这里的客人,身穿翠色的羽衣,披着紫色的绮裘。
素娥(指月亮)无情,西去时从不为人留恋。
今夜我与客人共举酒杯,明夜我将孤舟渡水,
依旧在明月下照耀着我的离愁。
但愿不再像王粲那样,在高楼上永远相对而望。
苏辙(1039-1112),字子瞻,号晦庵,宋代著名政治家、诗人、文学家,苏轼的弟弟。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常表达对人生和自然的感悟。
本诗作于中秋,正值诗人离别故乡之际,借中秋团圆之意,抒发对亲友的思念和离愁。诗中描绘了与友人共赏明月的场景,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忧虑。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是一首充满思乡之情的词作。诗人通过对明月的描写,表现出对离别的深切感受和对团圆的渴望。开篇“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直接点明了主题,时间的流逝使得离别的痛苦愈加深沉。接着,诗人回忆起去年在东武的中秋,与今夜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明月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诗中“同泛清河古汴”一语,营造出一种温馨的团聚气氛,然而随之而来的“明月不胜愁”又将这一气氛打破,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诗人对素娥的无情感到失望,暗示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最后,诗人以“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收尾,表达了对孤独和离愁的无奈和不安。这首诗不仅具有强烈的个人情感,也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令人感同身受。
整首诗通过描绘中秋的月亮与离别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对亲友的思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情感深邃而真切。
诗中提到的“素娥”指的是什么?
A. 明月
B. 星星
C. 太阳
诗人用“离别一何久”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忧伤
C. 愤怒
“同泛清河古汴”中“泛”字的意思是?
A. 游玩
B. 漂流
C. 旅行
答案:1.A 2.B 3.B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苏辙的《水调歌头·徐州中秋》均以月亮为主题,但苏轼侧重于对月的赞美与思考人生的哲理,而苏辙则更多地表现对离别与思念的直白情感,反映了不同的情感深度与表达方式。
我们离别的太久了,已经是七次中秋。去年的今天在东武之地,我望着明月,愁绪万千。没想到在彭城山下,一起泛舟古汴河上,同去凉州。有鼓吹助兴,惊起汀上的鸿雁。 坐中的客人,穿着华丽。月亮无情,不肯为人留下而西沉。今天晚上有酒待客,明晚又要孤独的的住在船上,离愁依旧。就怕像王粲那样,不得返乡,只能登楼相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