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次韵李抚辰屯田修州门》

时间: 2025-05-03 21:36:28

诗句

金月江涛壁垒颓,苍崖翠甓就新台。

咄嗟双阙还依旧,咫尺群山信有材。

画戟风生两衙退,飞桥日出万人来。

不因毁圮催兴筑,谁见雍容治剧才。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1:36:28

原文展示

次韵李抚辰屯田修州门
作者:苏辙

金月江涛壁垒颓,
苍崖翠甓就新台。
咄嗟双阙还依旧,
咫尺群山信有材。
画戟风生两衙退,
飞桥日出万人来。
不因毁圮催兴筑,
谁见雍容治剧才。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修州门外的风光与屯田的情景。金色的月光照耀着江水,波涛拍打着墙壁,苍翠的山崖上新建了高台。那两座高耸的阙门依然耸立,近处的山峦仿佛蕴藏着丰厚的材料。画戟随风舞动,两个衙门的士兵退去,日出时分,无数人们奔赴而来。如果不是因为毁坏与荒废促使人们重建,谁能看到如此雍容华贵、治理有道的治世才能?

注释

  • 金月:指的是月亮的颜色,形容清澈明亮的夜晚。
  • 江涛:江水的波涛,描绘了自然的壮丽。
  • 壁垒:指墙壁和障碍物,可能暗指防御工事。
  • 苍崖翠甓:苍翠的山崖和新建的台阶,象征人们的耕作与建设。
  • 咄嗟:表示呼唤或惊叹的声音。
  • 双阙:指两座高耸的阙门,象征着城市的门户。
  • 咫尺:形容距离非常近。
  • 画戟:古代兵器,象征着军队的威武。
  • 飞桥:形容桥梁高耸,连接两岸,象征交通的便利。
  • 不因毁圮:意思是即使经历了毁坏与荒废。
  • 雍容:形容气度或风度的从容华贵。

典故解析

本诗通过描绘江山美景与屯田建设,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农业和治国理政的重视。苏辙作为宋代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常常关注社会现实,借用自然景象表现人文精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号晦庵,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是苏轼的弟弟,以其散文和诗词闻名,风格清新自然,重视现实和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苏辙任职于修州期间,意在描绘当地的自然风光以及屯田政策的实施,体现了他对国家治理和人民生活的关心。

诗歌鉴赏

苏辙的《次韵李抚辰屯田修州门》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展现了诗人对社会和自然的深刻理解。诗的开头通过“金月江涛”描绘出一幅宁静而壮丽的江山画卷,接着引入了屯田的主题,表现了诗人对建设新台的欣赏与期望。诗中“咫尺群山信有材”的描写,充分表达了对自然资源的信心,暗示屯田的成功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环境。

整首诗在结构上对称而和谐,后四句则通过对比,突显出治国的艰难和成就的来之不易。“不因毁圮催兴筑,谁见雍容治剧才”,最后两句则深刻地反映了国家治理需要从失败和困境中汲取教训,重新振作的哲理。通过诗中细腻的意象,苏辙不仅传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表达了对社会治理的深思,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金月江涛壁垒颓:描绘夜晚的美丽景象,江水的波涛与崩溃的防御工事形成对比,暗示历史的变迁。
  2. 苍崖翠甓就新台:新台的建设与自然的苍翠相结合,表现出人们的创造力与自然的和谐。
  3. 咄嗟双阙还依旧:高阙仍然伫立,象征着历史的延续与文化的传承。
  4. 咫尺群山信有材:近处的山峦富饶,暗示农业发展的潜力。
  5. 画戟风生两衙退:军队的退却,暗示和平的到来。
  6. 飞桥日出万人来:繁荣的景象,描绘出人们趋向于屯田的热情。
  7. 不因毁圮催兴筑:无论经历怎样的毁坏,人们依然会重建。
  8. 谁见雍容治剧才:只有经历过艰难的人才能领悟治理的智慧。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画戟风生”和“飞桥日出”,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与社会建设的比喻,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与思考。
  • 拟人:将自然现象拟人化,增强了描写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探讨了农业和国家治理的重要性,表达了对和平与繁荣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关心社会、重视现实的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金月:象征美丽与宁静。
  • 江涛:代表力量与自然的不可抗拒。
  • 苍崖:象征坚韧与持久。
  • 新台:代表建设与希望。
  • 画戟:象征军事与威严。
  • 飞桥:象征交通与繁荣。

这些意象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与社会的深刻理解,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金月”主要指什么? A. 太阳
    B. 明亮的月亮
    C. 星星

  2. “咫尺群山信有材”中的“咫尺”意思是: A. 很远
    B. 非常近
    C. 高山

  3. 诗中提到的“画戟”象征什么? A. 农田
    B. 军队
    C. 建筑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王之涣

诗词对比

对比作品:李白的《庐山谣》

  • 主题与风格:两首诗均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但苏辙更关注社会治理与人文关怀,而李白则偏向于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李白与苏轼的诗歌比较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望江南 偈三首 其三 偈三首 偈三首 偈三首 天台山中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谷字旁的字 包含闺的词语有哪些 能言快语 骨字旁的字 包含谩的成语 靖室 同字框的字 儿女夫妻 陈旧不堪 黹字旁的字 鹵字旁的字 潜寇 荡检逾闲 珠松 倾献 秋菊打官司 气压山河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