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咏美人在天津桥》

时间: 2025-07-27 10:48:26

诗句

美女出东邻,容与上天津。

整衣香满路,移步袜生尘。

水下看妆影,眉头画月新。

寄言曹子建,个是洛川神。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10:48:26

原文展示:

美女出东邻,容与上天津。
整衣香满路,移步袜生尘。
水下看妆影,眉头画月新。
寄言曹子建,个是洛川神。

白话文翻译:

这位美女从东边邻居家走出来,容貌和气质都如同在天津桥上一般美丽。她整理衣服,香气飘满了道路,走动时袜子沾上了尘土。在水中可以看到她的妆容倒影,眉毛如新画的月亮般秀美。我想告诉曹子建,这位姑娘就是洛川的神仙。

注释:

  • 美女:指美丽的女子。
  • 东邻:指东边的邻居。
  • 天津:指天津桥,象征美丽的场所。
  • 整衣:整理衣服,形容女子注重仪表。
  • 香满路:香气弥漫,体现女子的魅力。
  • 袜生尘:走路时袜子沾上尘土,表现女子的优雅与生活的真实。
  • 水下看妆影:在水面下看到她的妆容倒影。
  • 眉头画月新:眉毛如新月一般,寓意女子的美丽。
  • 曹子建:指曹植,著名的诗人,代表着对美的赞美。
  • 洛川神:指洛水的神女,象征着绝世的美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骆宾王(约640年-684年),字观光,号少游,唐代著名诗人,以其骈文和五言诗而闻名。他的作品常表现出浓厚的感情和细腻的描写,尤其在描写女性和自然景观方面尤为出色。

创作背景:

《咏美人在天津桥》创作于骆宾王的青年时期,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和对女性的赞美。诗中描绘了一位美丽女子的形象,展现了当时社会对美的审美观念以及个人情感的寄托。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美丽女子的形象,展现了诗人对美的崇拜与向往。开头两句直接引入了美女的形象,营造出一种优雅的氛围。女子的美丽不仅在于其外貌,更在于她身上散发出的香气和气质。诗中提到的“整衣香满路”,通过细致的描写,让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那股清香扑面而来,令人沉醉。

随着诗的深入,诗人用“水下看妆影”这一意象,生动地呈现出女子的美丽和她的妆容,进一步加深了美的形象。这里的“眉头画月新”,不仅描绘了女子的容貌,更是将美丽与自然的和谐融合,展现了女子如同月亮般的清丽动人。

最后一句“寄言曹子建,个是洛川神”,点明了诗人对这位美丽女子的赞美,同时也向曹植致敬,表明她的美丽可以与古代神话中的女神相比。整首诗情感细腻,意象丰富,充满了对美的礼赞和对生活的热爱,展现了骆宾王作为一位诗人的艺术才华和独特的审美视角。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美女出东邻:从东边邻居家走出一位美丽的女子,直接引入诗的主题。
  2. 容与上天津:她的容貌和气质如同天津桥上的美景,带有一种华丽和优雅的感觉。
  3. 整衣香满路:女子整理衣服,香气弥漫整个路面,表现了她的仪态和魅力。
  4. 移步袜生尘:走动时袜子沾上尘土,反映出她在优雅之中的真实感。
  5. 水下看妆影:在水面下看到她的妆容倒影,意象生动,突显了她的美丽。
  6. 眉头画月新:她的眉毛如新画的月亮,形象生动且富有诗意。
  7. 寄言曹子建:向曹植致敬,表达对美的追求和对古代文学的崇敬。
  8. 个是洛川神:女子的美丽可以与神话中的女神相比,体现了对美的极高赞美。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女子的眉毛比作新月,形象而生动。
  • 对仗:整首诗使用了对仗的修辞,如“整衣香满路,移步袜生尘”,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香”、“尘”、“水下影”等意象,营造出一种生动的画面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美”展开,表现了诗人对美的崇拜与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女性气质与优雅生活的赞美。诗中蕴含的情感深厚,反映了唐代社会对美的重视和诗人对理想美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美女:象征着美好与理想。
  • 天津桥:代表着美丽的环境与高雅的品位。
  • :象征着魅力与吸引力。
  • :象征着清澈与真实。
  • :象征着美丽与柔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哪一句描绘了女子的香气? A. 美女出东邻
    B. 整衣香满路
    C. 眉头画月新
    D. 寄言曹子建

  2. 诗中提到的“曹子建”指的是哪位诗人? A. 李白
    B. 杜甫
    C. 曹植
    D. 白居易

  3. 诗中提到的“洛川神”象征着什么? A. 自然之美
    B. 神话中的美丽女子
    C. 生活的真实
    D. 文人的理想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咏柳》 王安石
  • 《静夜思》 李白

诗词对比:

  • 骆宾王《咏美人在天津桥》李白《静夜思》:前者描绘了女子的美丽,后者则反映了思乡之情。两者都展现了唐代诗人的细腻情感,但主题与意象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传》
  • 《骆宾王研究》

相关查询

转应曲 转应曲 转应曲·寄阿尾 转应曲 村社 转应曲 转应曲 其一 春雨 转应曲 转应曲 其十四 转应曲 其十三 转应曲 其十二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楠木 跑合 口伐 目眩心花 比字旁的字 母字旁的字 足字旁的字 扼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钥的成语 辛字旁的字 烂漫天真 尢字旁的字 输泻跳蹙 包含歹的成语 惊传 大酒大肉 三人行,必有我师 牲事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