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24: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24:47
午寝
黄庭坚 〔宋代〕
读书常厌烦,燕处意坐驰。
动静两不适,尘劳败天倪。
目昏生黟花,耳聩喧鼓鼙。
沈忧愁五神,倦刻委四支。
不聊终日堪,况乃久远期。
投书曲肱卧,天游从所之。
是身入华胥,彷佛胜初时。
春蚕眠巨箔,夏蜩化枯枝。
今之隐几者,岂有异子綦。
觉寐须臾闲,良亦休我疲。
乃知大觉梦,盖此德之归。
谁为今日是,二十二年非。
我读书时常感到厌烦,想要在燕子飞过的地方悠闲地坐着。
动静之间两者都不适宜,尘世的劳累让我失去了本性。
眼睛昏花,仿佛看到黑色的花朵,耳朵聋了,听不到鼓声和号角。
忧愁把我的神思沉重,疲倦使我四肢无力。
整天无所事事,何况是漫长的等待呢?
我投书而卧,头枕手臂,心随意游。
我仿佛进入了华胥国,恍若回到了初始的状态。
春蚕在巨大的蚕丝中安眠,夏天的蝉在枯枝上鸣叫。
如今的隐者,难道和昔日的子綦有何不同?
在短暂的梦中稍作休息,真是让我放松疲惫。
于是我知道,真正的觉醒其实就是这种德行的归宿。
今天的我是何等模样,二十二年来却不曾改变。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北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诗人。他在诗歌创作上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擅长山水田园诗。黄庭坚是苏轼的好友,受其影响较大。
创作背景
《午寝》写于黄庭坚晚年,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中表达了对繁忙生活的厌倦以及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考。
《午寝》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表达了诗人在沉重的生活压力下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内心宁静的探寻。诗人通过对阅读的厌烦和对世俗劳碌的反思,展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感悟。诗中“动静两不适,尘劳败天倪”道出了内心的挣扎与无奈,反映出他在浮躁的生活中渴望宁静的心情。
接着,诗人借助“春蚕眠巨箔,夏蜩化枯枝”来描绘自然的宁静与安详,暗示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最后通过“乃知大觉梦,盖此德之归”,诗人感悟到真正的觉醒和归宿在于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整首诗以优美的意象和深邃的哲思,展现出诗人对生命本质的思考,令人深思。黄庭坚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哲学思考,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超然的境界。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本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思考。诗中的“春蚕”、“夏蜩”等意象生动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和情感体验。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探讨内心的宁静与理想生活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对浮躁生活的反思,以及对理想状态的向往和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午寝》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黄庭坚
D. 白居易
诗中提到的“华胥”象征着什么?
A. 历史
B. 理想国
C. 战争
D. 富贵
诗中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什么态度?
A. 积极
B. 厌烦
C. 无所谓
D. 兴奋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对比黄庭坚的《午寝》和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两首诗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但黄庭坚更侧重于内心的宁静与理想境界的追求,而白居易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风格上,黄庭坚的语言更为优雅深邃,白居易则更显平易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