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大通禅师真赞》

时间: 2025-04-26 03:34:02

诗句

前波法涌,後波大通。

大通法涌,彻底澄空。

圆照愿海,千沤一实。

圆通法流,滔天沃日。

三世一念,十方见前。

铜崖铁壁,不可攀缘。

见即弹指,蹉过万千。

大则偏圆异位,通则真假同源。

观者著眼,是传非传。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34:02

原文展示

大通禅师真赞
作者: 黄庭坚 〔宋代〕

前波法涌,後波大通。
大通法涌,彻底澄空。
圆照愿海,千沤一实。
圆通法流,滔天沃日。
三世一念,十方见前。
铜崖铁壁,不可攀缘。
见即弹指,蹉过万千。
大则偏圆异位,通则真假同源。
观者著眼,是传非传。

白话文翻译

前面的波浪象征着法的涌现,后面的波浪象征着大通的境界。大通的法则如同涌动的水流,彻底的澄清了空灵的境界。圆满的愿望如同大海,千种波澜中有一个真实的本质。圆通的法流如同滔天的水流,沐浴着阳光。三世之间一念之间,十方的事物都在眼前。铜崖铁壁般的阻碍,不可轻易攀越。见到的瞬间就如弹指而过,错过了无数的机会。伟大则偏向于圆满的不同位置,通达则真假同源。观者的眼光是关键,这里所传达的是否真正传达。

注释

  • 波法: 法是佛教中教义的总称,波法可以理解为法的变化和流动。
  • 大通: 指一种通达的境界,象征着无碍的智慧。
  • 圆照愿海: 意指愿望的圆满如海,象征着广阔与包容。
  • 铜崖铁壁: 比喻非常坚固的障碍。
  • 见即弹指: 指瞬间的领悟和转瞬即逝的时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宋代著名书法家、诗人、文学家,擅长山水诗,风格奔放,个性鲜明。他的诗歌受苏轼影响较大,讲求个性与真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黄庭坚对禅宗的深入理解阶段,反映了他对佛教哲理的思考。此时的宋代,禅宗逐渐盛行,黄庭坚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大通禅师思想的赞美,旨在探讨宇宙与人类的关系。

诗歌鉴赏

《大通禅师真赞》是黄庭坚对大通禅宗思想的深刻赞美与理解之作。诗中运用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哲理,体现了禅宗的核心思想——超越世俗的束缚,达到一种内心的宁静与通达。前两句以波浪象征法的变化,表明禅理的流动与变化;而后面则逐步引入更深的哲理思考,表达了对真实本质的追寻。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展现了诗人对禅宗的深刻理解。通过强烈的对比手法,诗人将“铜崖铁壁”的阻碍与“见即弹指”的瞬间领悟形成鲜明对照,表现了在追求真理过程中的困难与易逝的机会。诗中提到“圆”与“通”的关系,深刻揭示了真理的多样性与统一性,启发读者去思考自身与宇宙的关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前波法涌,後波大通: 这里的“波”象征变化的法则,前波代表初步的领悟,而后波则象征更高层次的大通境界。
  2. 大通法涌,彻底澄空: 大通的法则如同涌动的水流,达到彻底的清澈和空灵。
  3. 圆照愿海,千沤一实: 形容愿望的圆满如同大海,千种波澜中有一个不变的真实。
  4. 圆通法流,滔天沃日: 法流的圆通如同滔天的水流,滋润着每一个生命。
  5. 三世一念,十方见前: 三世(过去、现在、未来)与一念(心念)相连,十方的万象都在此时此刻展现。
  6. 铜崖铁壁,不可攀缘: 指人们面对的巨大障碍,难以逾越。
  7. 见即弹指,蹉过万千: 领悟的瞬间如同弹指,错过的机会则是无数的。
  8. 大则偏圆异位,通则真假同源: 伟大的事物可能在不同的位置上呈现不同的样貌,但在通达的本质上,真假是一体的。
  9. 观者著眼,是传非传: 观者的视角决定了所见所传,强调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修辞手法:

  • 比喻: “铜崖铁壁”比喻障碍。
  • 对仗: 前后句的结构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 排比: 句式的相似带来节奏感,强调思考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对禅宗思想的探索,强调了内心的觉悟与外在阻碍之间的关系,启示人们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要保持清醒与通达的心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 代表法则的变化与流动。
  • 大通: 象征通达与智慧。
  • 铜崖铁壁: 形象化的障碍与困境。
  • 圆照愿海: 代表圆满的愿望与真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铜崖铁壁”象征什么? A. 自然景观
    B. 障碍与困境
    C. 美好的愿望
    D. 生命的流动

  2. “三世一念”中,三世指的是哪些时间? A. 过去、现在、未来
    B. 春夏秋冬
    C. 昨天、今天、明天
    D. 早晨、午后、夜晚

  3. 诗中提到的“见即弹指”是什么意思? A. 瞬间的领悟
    B. 缓慢的思考
    C. 忘记过去
    D. 观看景色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 李白
  • 《题西林壁》: 苏轼

诗词对比:

  • 李白《庐山谣》: 表现了对自然的赞美与哲理思考,风格奔放。
  • 苏轼《题西林壁》: 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探讨了人生的哲理,风格细腻。

参考资料

  • 《黄庭坚全集》
  • 《宋代诗词选》
  • 《禅宗思想与文学》

相关查询

留别句容簿 锁窗寒 送友之吴门 题阮希圣东湖 其三 题阮希圣东湖 其二 题阮希圣东湖 其一 东鹜山石洞 期夜月 登禹庙回降雪五言二十韵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晶英 車字旁的字 原料 儿女英雄 赝谱 私字儿的字 神诞 包含靡的词语有哪些 力字旁的字 阜字旁的字 镂金错采 百折不摧 拾掇无遗 泣开头的成语 近不逼同 谷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羊字旁的字 沮格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