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2:07: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2:07:03
晚秋江上作
作者: 张祜 〔唐代〕
万里穷秋客,萧条对落晖。
烟霞山鸟散,风雨庙神归。
地远蛩声切,天长雁影稀。
那堪正砧杵,幽思想寒衣。
在这万里无边的秋天,我孤独地行走,面对着落日的余晖,感到一阵萧条。烟霞缭绕,山上的鸟儿四散而去,风雨中,庙里的神灵也归去。远方传来的蟋蟀声格外清晰,天空中的大雁影子变得稀少。此时此刻,听到砧杵的声音,我不禁想起了寒衣,心中充满了幽幽的思念。
此诗虽未直接引用典故,但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反映了古代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故乡、亲人的思念,符合唐代诗歌常见的主题。
作者介绍:张祜,唐代诗人,以其清新的诗风和细腻的情感著称。生平不详,主要活动于唐代中期,其作品多描写自然风光及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晚秋时节,诗人或许正在旅途之中,感受到秋天的萧瑟和对家乡的思念。
《晚秋江上作》是一首充满秋意的抒情诗,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反映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孤独与思乡之情。首联“万里穷秋客,萧条对落晖”写出了诗人身处万里秋景中的孤独感,落日的余晖与萧条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传达出一种失落感。接下来的“烟霞山鸟散,风雨庙神归”则通过鸟儿的散去与神灵的回归,表现出一种人离自然的疏离感。此时,诗人对自然和家乡的思念愈发显露。最后两句“那堪正砧杵,幽思想寒衣”更是将思念引向了更深层次,砧杵的声音勾起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即将到来的寒冬的无奈,传达出深刻的情感。整首诗运用简单却生动的意象,展现了秋天的凄美与诗人内心的孤寂,令人感同身受。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秋天的感慨与思乡之情,反映了个体在自然环境中的孤独与无奈。
诗词测试:
诗中“万里穷秋客”意指什么?
A. 诗人孤独的旅人
B. 秋天的景象
C. 远方的亲人
答案:A
“烟霞山鸟散”中“鸟散”反映了怎样的情感?
A. 欢乐
B. 失落与孤独
C. 自由
答案:B
诗中提到的“砧杵”主要象征什么?
A. 生命的消逝
B. 亲情与思念
C. 自然的和谐
答案: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