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8:32: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8:32:01
送杨山人归嵩阳
作者:高适 〔唐代〕
不到嵩阳动十年,
旧时心事已徒然。
一二故人不复见,
三十六峰犹眼前。
夷门二月柳条色,
流莺数声泪沾臆。
凿井耕田不我招,
知君以此忘帝力。
山人好去嵩阳路,
惟余眷眷长相忆。
这十年我未曾到过嵩阳,
当初的心事如今已成空。
一两位老朋友已不再见,
而三十六峰依旧在眼前。
夷门二月柳色正好,
几声流莺泪湿心头。
挖井耕田却无人来邀我,
我知道你因此忘却了帝王的恩惠。
山人你又要走上嵩阳路,
我唯有满心挂念与你长相忆。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高适的诗中常用自然景物来表达情感,嵩阳作为道教圣地,象征着高洁与清远。此外,诗中提到的“流莺”常被用来象征离别与思念。
作者介绍
高适(702年-765年),字达夫,号白华,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作以豪放、奔放著称,常表达对边塞生活的思考与感慨。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高适与杨山人分别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与怀念,背景或与当时的生活境遇和人际关系变化有关,反映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
《送杨山人归嵩阳》是一首充满情感的送别诗,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开篇“不到嵩阳动十年”,直接表达了与友人分别已久,对过去的思念之情。诗中提到的“三十六峰犹眼前”,让人感受到自然的永恒与人事的变迁,仿佛这些山峰见证了他们的友谊。
“夷门二月柳条色,流莺数声泪沾臆”,这一句通过描绘春天柳条的颜色和流莺的哭声,巧妙地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结合,表现出离别的伤感和对美好回忆的追忆。最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即将离去的无奈与祝福,尽管相聚短暂,但情谊依旧深厚。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思考,展现了唐代诗人典型的情感表达风格。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全诗使用了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例如,“夷门二月柳条色”与“流莺数声泪沾臆”形成对比,前者描绘春的美好,后者则是离别的伤感,形成强烈的情感反差。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离别的感慨,表达了人们在时光流逝中对旧友的思念和对自然永恒的思考。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诗人对友人的美好回忆与深厚情感,反映了自然与人生的联系。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夷门”是指什么地方?
A. 山峰
B. 古地名
C. 湖泊
“流莺”在诗中象征了什么?
A. 喜悦
B. 离别与伤感
C. 财富
诗中的“旧时心事已徒然”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期待
B. 后悔
C. 无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高适与王之涣的送别诗有相似之处,在对自然的描绘和对友情的思考上,但高适的诗更为细腻,情感更为真挚。李白的《送友人》则更加奔放,展示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情感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