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1:53: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1:53:58
曲木忌日影,谗人畏贤明。
自然照烛间,不受邪佞轻。
不有百炼火,孰知寸金精。
金铅正同炉,愿分精与粗。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贤良之人的敬仰与对谗言的警惕。曲木因为畏惧阳光的照射而躲避影子,谗言则让小人畏惧贤良之士。自然光明照耀在蜡烛之间,不受邪恶之人轻视。如果没有经过百炼的火,谁能辨别金子的纯度呢?金与铅在同一炉中,希望能将精华与粗糙之物分开。
作者介绍:孟郊(751年-814年),唐代著名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而著称。他的诗歌多描写个人的情感和对社会的不满,常用深刻的比喻和简练的语言表达思想。
创作背景:诗作的背景可能源于当时社会中小人当道、谗言四起的现象,表达了作者对正直之士的支持和对谗言的批判。
这首诗以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深刻揭示了社会中的人性弱点和道德观念。开头两句通过“曲木”和“谗人”这两个意象,传达了对那些不正直之人和谗言的警惕,暗示了社会中存在的谣言和对贤良之士的压制。接下来的句子则通过“自然照烛间”,寓意真理与光明的存在,强调了正义与真理的不屈不挠。
“百炼火”这一比喻用来象征道德与智慧的淬炼,只有经历过艰难困苦的人,才能真正辨别出人心的纯净与否。最后一句“愿分精与粗”,表达了作者渴望将真善美与恶劣之事分开,展现了他对清明政治和社会公正的期待。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的关切和对贤良之士的推崇,让人在欣赏诗词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贤良之士的赞美和对小人的批判,表达了对社会公正和个人品德的渴望,揭示了真与邪、善与恶的斗争,体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歌的主题,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本质的探讨。
诗词测试:
诗中“曲木”象征什么?
A. 正直的人
B. 不正直的人
C. 贤良之士
D. 小人
“不有百炼火”是指什么?
A. 没有经历艰难的人
B. 有智慧的人
C. 小人
D. 贤良之士
诗中“金铅正同炉”意味着什么?
A. 只有金子
B. 不同品质的混合
C. 只有铅
D. 纯粹的善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将《古意赠梁肃补阙》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进行对比。两首诗都在表达对社会的思考和个人的理想,前者更强调对正直之士的赞美与谗言的抵制,而后者则通过宏大的景象反映出诗人对人生的感慨。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