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应庵退席蒋山来寄昭亭万寿三请不得已而去辄赠长句兼简苏州》

时间: 2025-04-27 16:01:53

诗句

逍遥丘壑欲忘年,忽作风蝉蜕骨仙。

钟阜恰从三昧起,灵岩重要一灯传。

极知扫迹终无策,且与临岐快著鞭。

莫作山林城市想,从来大隐故居廛。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6:01:53

原文展示:

逍遥丘壑欲忘年,忽作风蝉蜕骨仙。
钟阜恰从三昧起,灵岩重要一灯传。
极知扫迹终无策,且与临岐快著鞭。
莫作山林城市想,从来大隐故居廛。

白话文翻译:

在这悠然的山丘间,我想要忘却年华,
忽然间,我仿佛化为风中的蝉,蜕去凡骨,变成仙人。
钟阜的晨钟恰在三昧禅定中响起,
灵岩的明灯传递着重要的启示。
我明白了,扫除尘世的痕迹终无良策,
不如和你在临岐之处快马加鞭,继续前行。
不要再把山林与城市相提并论,
因为隐士们从来都是在故乡的居所中安身立命。

注释:

  • 逍遥: 指随意自在的状态。
  • 丘壑: 指山丘和沟谷。
  • 风蝉: 蝉在风中鸣叫,象征自由。
  • 蜕骨仙: 指脱离尘世,成就仙人的状态。
  • 钟阜: 指钟声的山丘。
  • 三昧: 指一种深层的禅定状态。
  • 灵岩: 指灵秀的山岩。
  • 扫迹: 消除世俗的痕迹。
  • 临岐: 指临近分岔的路。
  • 大隐: 指隐士,远离尘世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孝祥,字子瞻,号云海,宋代诗人,擅长词作,代表作有《天净沙·秋思》。他的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风格清新脱俗,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张孝祥因故离开应庵之际,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的无奈。诗中流露出一种淡泊明志的情怀,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张孝祥对自然与隐逸生活的热爱。他以“逍遥丘壑”开篇,描绘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表达了他对忘却世俗烦恼的渴望。接着,诗人将自己比作“风蝉蜕骨仙”,不仅表现出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还传达出对灵魂升华的追求。通过“钟阜恰从三昧起,灵岩重要一灯传”,张孝祥提到的“钟阜”与“灵岩”象征着禅宗的境界,暗示着他对禅的理解与追求。

接下来的两句“极知扫迹终无策,且与临岐快著鞭”则体现了诗人的无奈与决心,尽管知道无法彻底摆脱世俗的痕迹,但仍然愿意与友人一起追寻那份自由与快乐。最后一句“莫作山林城市想,从来大隐故居廛”则进一步强调了隐士的心态,诗人劝诫人们不要把山林与城市相提并论,真正的隐士是在自己的故乡中安身立命。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高远,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令人感受到一种淡泊明志的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逍遥丘壑欲忘年: 在幽静的山丘中,希望忘却岁月的流逝。
  2. 忽作风蝉蜕骨仙: 突然化为风中的蝉,脱去世俗的肉身,成为仙人。
  3. 钟阜恰从三昧起: 这个山丘上的钟声,正好在我入定时响起。
  4. 灵岩重要一灯传: 灵岩上的明灯,传递着重要的启示与智慧。
  5. 极知扫迹终无策: 尽管我明白要消除尘世的痕迹是毫无办法的。
  6. 且与临岐快著鞭: 但不如与朋友在分岔路口快马加鞭,继续前行。
  7. 莫作山林城市想: 不要再把山林与城市相提并论。
  8. 从来大隐故居廛: 隐士们往往是在故乡的居所中安身立命。

修辞手法:

  • 比喻: “风蝉蜕骨仙”比喻化身为自由自在的存在。
  • 对仗: 诗句间的对仗如“逍遥丘壑”与“灵岩重要”,展现了优美的音韵。
  • 排比: 句式的排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超脱。诗人通过描绘自然的美景与内心的平和,展现出一种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丘壑: 象征自然的宁静和悠远。
  • 风蝉: 代表自由与超脱。
  • 钟阜: 体现修行与内心的觉醒。
  • 灵岩: 代表智慧与启示。
  • 大隐: 象征隐逸和淡泊名利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蜕骨仙”意指什么?
    • A. 成为神仙
    • B. 变成蝉
    • C. 离开尘世
  2. “钟阜恰从三昧起”中的“三昧”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饮品
    • B. 禅定的境界
    • C. 山的名字
  3. 诗人劝诫人们不要把什么相提并论?
    • A. 山林与城市
    • B. 自然与人心
    • C. 朋友与敌人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同样表现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
  • 王维《鹿柴》:以山水之美传达隐居之乐。

诗词对比:

  • 张孝祥与陶渊明的诗歌都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追求,但张孝祥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陶渊明则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自我实现。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概论》

相关查询

别韦洵美诗 次陈山人隐处 过黄玄之山居 送何水部蒙出牧袁州 佳人照镜 七夕 八公操 塞翁失马 松筠庵即席唱和诗 其二 松筠庵即席唱和诗 其一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振鹭充庭 失道寡助 竹筩 打头风 抑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赤字旁的字 引经 窥闲伺隙 翻然悔悟 鼓字旁的字 传道受业 包含圣的词语有哪些 玉字旁的字 示字旁的字 揆门相 氏字旁的字 啃青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