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3:31:30
两峰如长喉,有石鲠其内。
千金随侯珠,磊落见微纇。
何言西子美,捧心作颦态。
夷齐心著肩,欲间使分背。
小亏或大全,知恶及真爱。
堂堂老充国,荒寻得幽对。
朝夕与山语,俯仰弥三载。
谓我知子心,茅塞厌荟薱。
有美玉于斯,雕琢那可废。
芝兰生当户,虽芳亦芟刈。
邑有从事贤,闻之重慷慨。
太清点浮云,谁令久滓秽。
指挥俄顷间,急雨破春块。
开豁喜新辟,逼仄忘旧碍。
得非神禹手,勇凿耻不逮。
又如持金篦,刮膜生美睐。
渠言农去草,见恶佩前诲。
主人吟古风,格调剧清裁。
我评此章句,真是杜陵辈。
入蜀脚未定,欲掷石笋退。
火与金水同,其石为铄粹。
劝君莫放手,玉石恐俱碎。
累然颈下瘿,割之命随溃。
此石幸胜之,此举君勿再。
姑置毋多谈,俱想增胜槩。
会当携酒去,物理剖茫昧。
此邦刘知道,光焰文章在。
今将清风峡,与岩传百代。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31:30
和赵晋臣敷文积翠岩去纇石
辛弃疾 〔宋代〕
两峰如长喉,有石鲠其内。千金随侯珠,磊落见微纇。何言西子美,捧心作颦态。夷齐心著肩,欲间使分背。小亏或大全,知恶及真爱。堂堂老充国,荒寻得幽对。朝夕与山语,俯仰弥三载。谓我知子心,茅塞厌荟薱。有美玉于斯,雕琢那可废。芝兰生当户,虽芳亦芟刈。邑有从事贤,闻之重慷慨。太清点浮云,谁令久滓秽。指挥俄顷间,急雨破春块。开豁喜新辟,逼仄忘旧碍。得非神禹手,勇凿耻不逮。又如持金篦,刮膜生美睐。渠言农去草,见恶佩前诲。主人吟古风,格调剧清裁。我评此章句,真是杜陵辈。入蜀脚未定,欲掷石笋退。火与金水同,其石为铄粹。劝君莫放手,玉石恐俱碎。累然颈下瘿,割之命随溃。此石幸胜之,此举君勿再。姑置毋多谈,俱想增胜槩。会当携酒去,物理剖茫昧。此邦刘知道,光焰文章在。今将清风峡,与岩传百代。
这首诗描绘了两座像长喉一样的山峰,山中藏有坚硬的石头。即使千金的珠宝也难以与之相比,只有在微弱的光线下才能看见。何必说西子(王嫱)美丽,心中捧着的却是一种愁苦的神态。夷齐的心思紧紧靠着肩膀,想要分开却又无法做到。有些小的缺陷或许会让事情变得更完整,真正的爱与恨是能够分辨的。堂堂的老者虽处于朝廷,但却在荒凉之地寻找幽静的对话。朝夕与山对话,仰望俯瞩已是三年。你认为我了解你的心意,但我却在困惑中憎恶那些繁杂的事物。这里有美玉在,雕琢之后怎能舍弃?芝兰生于门前,虽然芬芳也可能被铲除。邑中有贤良之士,他们的话语让人感到慷慨。太清的云彩在浮动,何人让这污秽久留?指挥间,急雨打破了春天的沉闷。开阔的场地令人欣喜,逼仄的旧碍已然忘却。难道这不是神禹的手笔吗?勇敢地凿出那些耻辱。就好比用金篦刮去石头上的膜,显露出美丽的光泽。他们说农人要去除杂草,但也犯罪于前。主人吟唱古风,节奏格调极为清新。我点评这章句,犹如杜甫的风格。入蜀之地,脚步尚未稳定,却想要掷石以退。火与金水同,石头则显得纯粹。劝君不要放手,玉石恐怕都会碎裂。颈下的瘤子若不割除,命运必将随之崩溃。幸好这块石头胜过那块,劝君不要再试。姑且不多谈,皆想增胜之致。会当携酒而去,物理的道理尚待剖析。这地方刘道(即刘伶)明白,光亮的文章在。如今将清风峡与岩石传承百代。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晚号醉翁,宋代著名词人、诗人。他以豪放、激昂的风格著称,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和民族理想。辛弃疾生于战乱时期,经历了南宋的动荡,作品常带有强烈的爱国情感。
此诗创作于辛弃疾晚年,正值南宋时期,他对国家的忧虑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交织在一起,反映出他对山水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感悟。诗中充满了对理想和现实的思考,显示了诗人对美的追求与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开篇以“两峰如长喉”形象地描绘出山峰的形状,给人一种雄伟的感觉,接着通过对比千金珠宝与山石的坚硬,表现出对事物本质的追求。诗中提到的“西子美”与“夷齐心著肩”,不仅是对美的赞叹,更是在探讨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感与关系。
辛弃疾在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诗意更加丰富。诗中的“急雨破春块”,不仅仅是自然景象的描写,更是一种情感的宣泄,表现了诗人对生活困境的反思与超越。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仅是对山水的描绘,更是一种哲理的探讨。诗人如同在与自然对话,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的深刻思考。通过对美玉和芝兰的比喻,表现出他对人才的渴望和对社会理想的追求,进一步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文学家的深刻情感与责任感。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同时,诗中也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表现出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在追求美好事物的同时,也在反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自身的处境,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与哲理。
诗中提到的“西子”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两峰如长喉”中的“长喉”指的是什么?
诗中强调的“美玉”象征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