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20:28: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20:28:18
匆匆离合梦非梦,
续续谈谐眠不眠。
莫道对床容易著,
试思分手几何年。
长亭更放金荷浅,
后夜谁同璧月圆。
要得长随二三友,
不知由我定由天。
匆忙的离合就像梦一样,不是真正的梦;
不断地交谈,似乎是和谐的睡眠,却又难以真正入眠。
不要说面对面就容易亲近,
试想一想,分离之后又要经过多少年。
在长亭中,金色的荷花轻轻摇曳;
后夜的圆月,谁能与我一同分享这美好。
想要永远与两三位朋友相随,
但这究竟是我能决定的,还是由命运来安排?
此诗涉及的典故主要是对古人送别的传统和中秋赏月的习俗。长亭送别是古代文人的常见场景,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而中秋节则是团圆的象征,诗人在此情此景中引入月亮,突出了对友谊和团圆的双重思考。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画家。他以山水诗著称,作品多以自然景物为主题,情感细腻,语言清新。
此诗写于中秋前夕,诗人因即将与友人分别而感慨。中秋节是团圆的日子,诗人通过离别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未来团聚的渴望。
《中秋前两日别刘彦纯彭仲庄于白马山下》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作,诗人通过对离别与团圆的反思,展现了深厚的友谊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诗的开头用“匆匆离合梦非梦”表达了离别的突然与无奈,紧接着又提到“续续谈谐眠不眠”,暗示尽管有交谈,但心中依然难以释怀,无法安然入睡。中间两句“莫道对床容易著,试思分手几何年”,更是将离别的痛苦放大,呼唤读者对分离的思考。
后半部分的意象则转向自然与团圆,金荷与圆月的描绘不仅美丽,也象征着希望与期待。诗人在表达对友谊的珍视时,也流露出对命运的无奈和无常,最后一句“要得长随二三友,不知由我定由天”,将个人的愿望与命运的不可知结合,体现了人生的哲学思考。
整首诗情感深邃,结构紧凑,意象丰富,体现了杨万里用心良苦的诗歌艺术。
整首诗通过对离别的感慨与对友谊的珍视,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同时寄托了对未来团聚的期望。诗人用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意象,展现了友谊的珍贵和对命运的无奈。
诗中提到的“金荷”指的是什么?
诗人希望与多少位朋友相伴?
诗中提到的“璧月”象征什么?
这两首诗与杨万里的作品在主题上均涉及对月的描绘和思念之情,但各自的情感基调和表达方式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