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53: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53:44
偶扶藜杖过南津,
野寺长桥发兴新。
暂就清溪照须鬓,
不妨翠雾湿衣巾。
山萦细栈疑无路,
树络崩崖不压人。
朝暮有程常卒卒,
向因携酒上嶙峋。
我偶然扶着拐杖经过南津,
看见野外的寺庙和长桥,心中生出新的兴致。
暂时在清澈的小溪边照照我的白发,
不妨让翠绿的雾气湿润我的衣巾。
山间的小栈道蜿蜒而行,好像没有尽头,
树木交错在崩塌的悬崖边,似乎并不压迫我。
朝夕之间总是匆匆忙忙,
这次因携带酒水而上山的崎岖之路。
作者介绍:陆九渊(1139年-1192年),字子静,号退庵,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诗人。他的诗歌具有清新自然的风格,善于将哲理与自然景观结合。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陆九渊的晚年,表达了他在自然中感悟人生哲理的心境。诗中描绘的场景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对宁静自然的向往。
《过普宁寺》是一首充满自然气息和哲思的诗。诗人通过对南津的描写,勾勒出山水之间的宁静与美好,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开头两句以平实的语言展现了诗人的行旅状态,接着通过"清溪照须鬓"的意象,诗人自照白发,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对人生的反思。翠雾湿衣巾的描写,更是让人感受到自然的亲切与和谐。
接下来的几句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山路的险峻与复杂,"山萦细栈疑无路,树络崩崖不压人",展现了自然的壮丽与人类渺小、脆弱的对比。最后两句则是对生活的感慨,"朝暮有程常卒卒",表达了对忙碌生活的无奈,而携酒上山的行动则又暗示了诗人对放松与享受生活的渴望。
整首诗在宁静中流露出对人生的哲思,诗人以自然为媒介,探讨了生命的意义与存在的价值,展现了他超然物外的态度与对自然的深切感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忙碌生活的反思,展现了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藜杖”指的是什么?
“暂就清溪照须鬓”中的“须鬓”指的是什么?
诗人携带酒水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陆九渊的《过普宁寺》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自然景观,但陆九渊更侧重于哲理的思考,而王维则更强调自然的静谧与和谐。两者都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但表现手法和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