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0:54:06
原文展示:
百有馀年泽未穷,寒潭秋月寸心同。
尼山想像人如玉,夜半相逢梦寐中。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孟子的崇敬与向往。百年之后,孟子的思想仍然源远流长,犹如寒潭中的秋月,映照着诗人内心的情感。诗人幻想在尼山之上,仿佛看到那位伟大的人物如同美玉般洁净,夜深人静时,梦中与他相逢,心灵相通。
注释:
- 百有馀年:指的是孟子去世已有百年多,但他的思想仍旧未衰退。
- 泽未穷:泽,指的是德泽、恩泽;未穷,说明其影响力仍然持续。
- 寒潭秋月:寒潭指幽静的潭水,秋月则象征清澈、明亮的月光,暗指内心的清澈与宁静。
- 尼山:孟子的故乡,象征着他的人格与思想;在这里想象与他相遇。
- 人如玉:比喻孟子的品德高尚、形象美好。
- 夜半相逢梦寐中:意指在深夜梦中与孟子相遇,体现出对他的崇敬和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普(生卒年不详),字子美,号天池,宋代诗人,曾任职于地方官府。他的诗作多表现对古代圣贤的追慕,以及对理想人格的向往,风格清新、淡雅。
创作背景:
《孟子 私淑》创作于宋代,是对孟子思想的赞美与怀念。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说影响深远。此诗是诗人对孟子的敬仰,表达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而富有意蕴的语言,表现了诗人对孟子的崇敬之情。首句“百有馀年泽未穷”开篇即设定了时间的跨度,强调了孟子思想的持久性和深远影响。接着“寒潭秋月寸心同”,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借用秋月映照内心的意象,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思考。整首诗在意境上更是恰到好处,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个人情感的寄托。
在后两句中,“尼山想像人如玉”将孟子理想化,凸显他的高洁与崇高,体现了诗人心中对道德理想的追求。而“夜半相逢梦寐中”则营造了一种梦幻而超脱的境界,表达出强烈的向往之情,仿佛在梦中与孟子进行心灵的对话,既是对历史的敬仰,也是对未来的期许。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百有馀年泽未穷:孟子去世已久,但其德泽仍在流传。
- 寒潭秋月寸心同:在秋月的映照下,诗人感受到心灵的共鸣。
- 尼山想像人如玉:在尼山的想象中,孟子如同美玉般的完美。
- 夜半相逢梦寐中:在宁静的夜晚,诗人梦中与孟子相遇,心灵相通。
修辞手法:
- 比喻:“人如玉”将孟子比作美玉,强调其品德高尚。
- 对仗:全诗使用了对仗的手法,增强了韵律感与美感。
- 意象:自然意象与人物意象结合,营造出深邃的情感与思想。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主题思想是对孟子思想的尊重与怀念,体现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崇高追求。通过自然景象与梦境的描绘,表达了对古代圣贤的向往与敬仰。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潭:象征内心的宁静与清澈。
- 秋月:代表理想的光明与清晰。
- 尼山:象征着孟子的故乡以及儒家思想的源头。
- 人如玉:象征着高洁的品德与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孟子 私淑》是谁的作品?
-
诗中提到的“寒潭秋月”象征什么?
- A. 繁华
- B. 宁静与内心的共鸣
- C. 暴风骤雨
-
“夜半相逢梦寐中”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理想的追求与向往
- B. 对现实的逃避
- C. 对历史的无奈
答案:
- B. 陈普
- B. 宁静与内心的共鸣
- A. 对理想的追求与向往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 《登高》与《孟子 私淑》都表现出对历史与理想的追求,但《登高》更多地关注个人的情感与沧桑,而《孟子 私淑》则侧重于对圣贤的敬仰。两者在情感基调上各有千秋,前者更显悲凉,后者则充满崇敬与向往。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孟子》原文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