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6:45: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6:45:57
馀杭邑客多羁贫,其间甚者萧与殷。
天寒身上犹衣葛,日高甑中未拂尘。
江城山寺十一月,北风吹沙雪纷纷。
宾客不见绨袍惠,黎庶未沾襦袴恩。
此时太守自惭愧,重衣复衾有馀温。
因命染人与针女,先制两裘赠二君。
吴绵细软桂布密,柔如狐腋白似云。
劳将诗书投赠我,如此小惠何足论。
我有大裘君未见,宽广和暖如阳春。
此裘非缯亦非纩,裁以法度絮以仁。
刀尺钝拙制未毕,出亦不独裹一身。
若令在郡得五考,与君展覆杭州人。
余杭的客人多是穷困潦倒的,其中最为窘迫的有萧和殷两位。天寒时节,他们身上仍然穿着粗糙的葛衣,正午时分,炊具上灰尘未曾拂去。江城的山寺在十一月里,北风吹起沙子,纷纷扬扬像是雪。客人们看不到绨袍的惠赐,百姓们也未能享受到襦袴的恩泽。这时太守感到惭愧,厚重的衣物和被褥让他倍感温暖。于是他命人染色、缝制,先做了两件裘衣送给两位朋友。用吴绵和桂布制作,柔软如狐狸的腋下,白皙如云朵。将诗书轻轻地赠送给我,这样的小恩惠何足挂齿。我还有一件大裘衣君未曾见过,宽大温暖如春天。此裘非丝绸也非粗布,裁制讲究,填充着仁爱。刀尺虽钝拙,制作尚未完成,裘衣并不是单独裹住一人。如果在郡中有五个考核,必定会将你们的风采展现给杭州的人们。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深刻的社会关怀而著称,尤其关注民生疾苦。他的诗作风格多样,既有抒怀之作,也有时政之诗。
此诗创作于白居易在余杭任职期间,反映了他对贫困朋友的体恤之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感慨。诗中所提到的萧与殷是他的朋友,诗中表达了他对他们的关心与赠予之情。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真挚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深厚情谊与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思考。诗的开头讲述了余杭地区的客人生活困苦,特别是萧与殷这两位朋友的窘迫,透过“天寒”的描绘,体现了他们的艰难处境。接着,诗人反思自己作为太守的身份,感到羞愧,因为他能得到的温暖与恩泽并未惠及这些贫苦的朋友。随后,诗人决定用自己的方式来回馈他们,制作裘衣赠送给他们,表达出一种温暖友爱的情感。诗中“柔如狐腋白似云”形象生动地展示了裘衣的细腻与温暖,象征着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整首诗在描绘个人情感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展现了白居易对社会的深切关怀与人道精神。
整首诗通过对贫困朋友的关心与温暖之举,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与对社会不公的反思,展现了人道主义精神与社会责任感。
诗中的“重衣复衾”意指什么?
诗人对萧与殷的态度是怎样的?
诗中提到的“吴绵”代表什么样的材料?
在杜甫的《春望》中,也同样表现了对国家和百姓的关心,反映了社会动荡与民生困苦的主题。相比之下,白居易更为关注个人情感与友情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