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6:34: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6:34:15
烈皇亦是英明后,
辛苦兴邦反丧邦。
南渡有臣曾死诤,
西征无将不生降。
鹃枝血洒春宫六,
龙驭魂归夜阙双。
差幸孝陵弓剑地,
寇氛犹自限长江。
这位英明的皇帝辛勤治国,却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破败。南渡时有大臣曾为国争辩而死,西征时没有将领不被俘降。春宫的樱桃枝上洒满了鲜血,龙驭的灵魂归回到了夜阙。幸好孝陵的地方还有弓剑之地,敌人的威胁却仍然限制在长江之内。
作者介绍:陈之遴(生卒年不详),明代诗人,以诗歌和散文闻名。他的作品常常反映了他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切,风格清新,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明代中期,正值国家动荡、内忧外患交织的时代。诗中对国家兴亡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人民命运的关注。
《燕京杂诗 其六》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悲剧色彩的诗,陈之遴通过对国家兴亡的描绘,反映了他对当时政治局势的忧虑和对历史的深刻理解。诗开头提到的“烈皇”,使我们联想到历史上那些英明的君主,他们在位时虽然辛勤治国,却往往因内外原因导致国家的衰败。“南渡有臣曾死诤”,这句提醒我们在纷乱的历史中,许多忠臣为了正义而付出了生命,表现了诗人对忠臣和义士的敬重。
接下来的“西征无将不生降”,则展现了战争的惨烈和将领的无奈,历史的悲剧感在此加深。诗中提到“鹃枝血洒春宫六”,让人不禁联想到权力斗争的残酷,鲜血洒落在美丽的春天,形成强烈的对比,突显出权谋争斗的悲剧性。
最后两句“差幸孝陵弓剑地,寇氛犹自限长江”,展现了一丝希望,虽然国家面临重重威胁,但仍然有保卫之地。诗歌整体在反映历史悲剧的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希望,展现了他复杂而深远的情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历史的沉重感,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及对忠臣的敬仰,同时也隐含着希望与警醒,警示后人珍惜和平,反思历史。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烈皇”指的是哪个角色?
“南渡”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诗中提到的“孝陵”象征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以上内容从不同角度对《燕京杂诗 其六》进行了全面解析,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首古诗的内涵与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