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5:27: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5:27:43
未歌玉树已亡陈,不筑阿房亦覆秦。
一旅卒然挥白梃,九州强半著黄巾。
求为黔首悲龙种,别有蛾眉辱马尘。
痛忆文皇南下日,大廷幽谷尽忠臣。
这首诗表达了对历史沧桑的感慨:未曾歌唱的玉树已然陨落,连阿房宫也未建就已覆灭了秦朝。一支士兵突然挥动白色的棒子,九州的大部分地区已经披上了黄巾之服。想要为那些可怜的百姓感到悲伤,似乎还有另外的蛾眉被马尘所玷污。痛苦地回忆起文皇南巡的日子,那时大庭广众中都是尽忠的臣子。
陈之遴,明代诗人,以其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捕捉而著称。其作品常常揭示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的不公,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
《燕京杂诗》系列是陈之遴在金陵寓居期间创作的,诗中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人心的惶惶。在明末清初之际,战乱频仍,人民苦不堪言,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百姓命运的关切。
这首诗采用了历史典故与现实现象的结合,表现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开篇的“未歌玉树已亡陈”不仅道出了陈朝的覆灭,也暗示了历史的无情与人事的变迁。诗人通过“阿房”与“白梃”的对比,揭示了奢华与暴力的交织,表现出对历史教训的警醒。
“九州强半著黄巾”一句,诗人提及黄巾军起义,反映了社会的动荡和百姓的苦难,表达了对平民悲剧的深切同情。接下来的“求为黔首悲龙种”,则揭示了诗人对统治阶层的批判与对平民百姓的关怀,表现出一种深沉的历史责任感。
最后的“痛忆文皇南下日”则唤起了人们对明君之治的怀念,反映了人们对良好治国理政的向往与希望。整首诗情感丰富,结构严谨,给人以深刻的思考与感悟。
诗歌通过对历史的回望,表达了对社会动乱的深刻反思与对普通百姓的同情,同时也表现了对理想治国理政的渴望。整首诗情感真挚,深刻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责任感与对未来的期盼。
诗词测试:
“未歌玉树已亡陈”中的“玉树”指的是哪个朝代?
诗中提到的“黄巾”代表了什么?
“痛忆文皇南下日”中的“文皇”指的是哪位皇帝?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