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1:51: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1:51:15
淮阴一世豪,勋业满天地。
晚节不自全,遗恨在百世。
君臣如父子,焉得置猜忌。
功高良易疑,地大苦难制。
折箠下燕齐,群豪自风靡。
岂有须假王,而可镇齐伪。
祸生固有胎,失在此举尔。
沛公窘荥阳,齐卒尽精锐。
颉颃楚汉间,事若反掌易。
信岂不自王,何乃遣汉使。
帝意自此疑,齐楚终易位。
哙等何足羞,鞅鞅遂失意。
晚路说陈豨,咄嗟甚儿戏。
吕姥何能为,公乃自失志。
淮阴的项羽是一代豪杰,他的丰功伟绩遍布天地。可是晚年的节操没有保持完整,留下了百世的遗憾。君臣之间如同父子,怎么能产生猜忌呢?功劳太高容易引起疑虑,辽阔的土地却难以掌控。在燕国和齐国的折冲之下,众多的豪杰都为之倾倒。难道还需要假借王的名义,就能镇压齐国的伪装吗?祸害本来就有其根源,失误就在于这一举动。沛公在荥阳陷入困境,齐国的士兵已经尽显精锐。楚汉之间的对抗,事情的变化犹如反掌般容易。信任难道不该自给自足,为什么要派汉使去呢?自此帝王的意图便产生了疑虑,齐国和楚国最终易位。哙等人何足羞愧,愚蠢地失去了志向。晚年谈及陈豨,实在是幼稚的玩笑。吕公又能做什么,公自己却失去了志向。
作者介绍:周紫芝,宋代诗人,擅长山水和咏怀诗,风格清新脱俗,常反映社会现实与历史教训。
创作背景:该诗写于周紫芝对历史人物项羽及其与刘邦之间斗争的反思,展现了对权力斗争与人性复杂的深刻理解。
《读淮阴传》通过对项羽与刘邦之间斗争的描绘,展现了政治权谋的复杂和对历史人物的深刻反思。诗中,周紫芝首先肯定了项羽的英雄气概与丰功伟绩,但随即又指出项羽晚节不保的遗憾,揭示出权力斗争中的人性脆弱与心机重重。诗的语言简练而充满力量,结构上也呈现出一种层层递进的逻辑,先赞后贬,既表现了对历史的尊重,也不乏批判的视角。
诗中提到的“君臣如父子,焉得置猜忌”,强调了理想的君臣关系应当建立在信任和亲密之上,而非猜忌。此句不仅反映了周紫芝对历史的理解,也传达出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深切关注。整首诗在对历史人物的评述中,既有对英雄的崇敬,也有对权力斗争后果的警醒,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与独到见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对比与反问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和思考的深度。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反映出权力斗争的复杂性。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反思,探讨了权力、信任与人性的主题,警示后人要珍惜与信任身边的人,避免因功高而生猜忌,落入权力斗争的陷阱。
诗词测试: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晚节不自全”是指什么?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君臣如__,焉得置猜忌”。
判断题:诗中对项羽的评价完全是正面的。(对/错)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