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01:27: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1:27:41
通惠亭
作者:周紫芝 〔宋代〕
昔人品淄渑,惠山压东南。
谁知十里隔,通此一勺甘。
初不劳箨龙,漫山走嵌岩。
方池汲清碧,地脉通溶涵。
瓷瓯落飞雪,石鼎鸣风杉。
悬知与佳客,午梦回春酣。
古人品味淄渑的美酒,惠山在东南方矗立着。
谁能知道十里之外,竟能通过这一勺甘露相通。
最初并不费力地去捕捉龙笋,漫山遍野都是嵌岩的景象。
方形的池塘汲取清澈的碧水,地脉流通着溶解的涵养。
瓷制的茶碗上落下飞舞的雪花,石鼎在风中发出鸣响。
悬念中与良朋一起,午后的梦中尽情畅饮春光。
作者介绍:周紫芝(约1080-1130年),字子良,号海岳,宋代诗人,以山水诗著称,风格清新自然。其作品多描绘山水风光,情感细腻,语言优美。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在周紫芝游览通惠亭时的创作,描绘了自然景色与人情的和谐交融,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风光的赞美。
这首诗描绘了通惠亭周边的自然风光,展现了诗人对美酒、山水、友人相聚的向往与珍惜。诗的开头提到古人对淄渑美酒的品味,暗示酒的悠久历史与文化价值,而惠山的高耸则在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自然的雄伟与人文的渊源。接下来的“十里隔”一句,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深刻体悟,虽隔十里,但一勺甘露便能相通,这种意象不仅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亲近,也暗含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诗中“漫山走嵌岩”描绘了大自然的原始之美,展现了山间的自由与生机。接着的“方池汲清碧”,则体现了对清新水源的珍视,流露出诗人对纯洁生活的向往。而最后几句中的“瓷瓯落飞雪,石鼎鸣风杉”,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将冬天的宁静与友人间的温暖结合在一起,流露出一种恬淡而又温情的氛围。
整首诗意境优美,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与友人共度美好时光的渴望,具有深刻的哲理与人文关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绘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感的结合,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友谊的珍视,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境界。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惠山”位于哪个方向?
A) 西北
B) 东南
C) 东北
D) 西南
诗中“十里隔”的意义是什么?
A) 物理距离
B) 感情的亲近
C) 时间的流逝
D) 自然的隔阂
“瓷瓯落飞雪”描述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
A) 春
B) 夏
C) 秋
D) 冬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