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21:13: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1:13:22
作者: 李群玉 〔唐代〕
落帽台边菊半黄,
行人惆怅对重阳。
荆州一见桓宣武,
为趁悲秋入帝乡。
在落帽台边,菊花已经半黄,
行人对着重阳节感到惆怅。
我在荆州第一次见到桓宣武,
为了追随悲秋的心情,进入帝乡。
作者介绍: 李群玉,唐代诗人,生平不详。其诗风多关注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具有较强的抒情性和历史感。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重阳节,诗人以菊花和重阳节为引子,抒发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故乡的思念,反映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与个人情感的交织。
这首诗通过重阳节的场景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诗的开头描绘了秋日的景象,菊花半黄,正值重阳,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行人面对这样的节日,自然生出惆怅,似乎在感慨岁月如梭,人生苦短。接着提到桓宣武,表明诗人与历史的联系,桓温作为历史上著名的将领,其英名令诗人心生敬仰,而荆州这一地名则引发了诗人对过往历史的追忆。在“为趁悲秋入帝乡”一句中,诗人不仅表达了对悲秋的感慨,更暗含了对故乡的渴望与追寻。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与人生的思考。
诗歌通过重阳节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与对故乡的思念,折射出诗人对历史的敬仰与个人情感的孤独。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诗人对哪个历史人物表示敬仰?
“为趁悲秋入帝乡”中的“帝乡”指的是哪个地方?
李群玉的《重阳日上渚宫杨尚书》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