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别友人后得书因以诗赠》

时间: 2025-05-04 12:12:01

诗句

前时送君去,挥手青门桥。

路转不相见,犹闻马萧萧。

今得出关书,行程日已遥。

春还迟君至,共结芳兰苕。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2:12:01

原文展示:

前时送君去,挥手青门桥。
路转不相见,犹闻马萧萧。
今得出关书,行程日已遥。
春还迟君至,共结芳兰苕。

白话文翻译:

我曾在青门桥送你离去,挥手告别。
路途迂回,未能再见,但依然听到马蹄声萧萧。
如今收到你从关外寄来的信,行程已然遥远。
春天还未到你回来时,我们可以一起结交芳兰和苕。

注释:

  • 青门桥:指送别的地方,青门为古地名,常用于表示送行。
  • 马萧萧:形容马蹄声,表示分别的声音,带有一种凄凉的情感。
  • 出关书:指从边关寄来的信,表明友人的远行和思念之情。
  • 芳兰苕:兰花与苕(即水苕)是春天的植物,象征着美好的友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号宣城,唐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其作品以清新自然、含蓄深刻著称,尤其擅长律诗和古文。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和政治腐败之时。诗人因政治原因被贬,离开了自己熟悉的环境,思念朋友,渴望重聚,故而写下此诗。

诗歌鉴赏:

《别友人后得书因以诗赠》是刘禹锡表达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整首诗通过送别与思念的交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开头两句“前时送君去,挥手青门桥”,描绘了送别的情景,青门桥成为了情感的寄托,挥手间的依依不舍让人感受到深情的厚重。接着“路转不相见,犹闻马萧萧”,虽然路途迂回,不再相见,但马蹄声依旧在耳畔回响,仿佛在提醒着友人的存在,表现出一种永远的思念和惆怅。通过“今得出关书,行程日已遥”,信的到来打破了距离的阻隔,表达了对友人安好的关切,显示出诗人对友谊的重视。最后一句“春还迟君至,共结芳兰苕”,期盼春天的来临与重聚,象征着对美好友谊的向往,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悠远,体现了唐诗特有的抒情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前时送君去,挥手青门桥:回忆起送别的场景,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
  • 路转不相见,犹闻马萧萧:即使不再相见,马声依旧让人想起友人,传达了思念之情。
  • 今得出关书,行程日已遥:收到信件,表明了距离的遥远和时间的流逝。
  • 春还迟君至,共结芳兰苕:期待友人在春天归来,共同享受自然之美,象征着友谊的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马萧萧”来形容思念的声音,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达。
  • 对仗:如“前时送君去”“今得出关书”,形成了整齐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春天的芳兰和苕,象征着重聚的美好和友谊的芬芳。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期盼,传达了深厚的友情和对未来重聚的美好愿望。痛苦的别离与期待的重逢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诗歌的情感核心。

意象分析:

  • 青门桥:送别的地方,象征着离别与思念。
  • 马萧萧:马蹄声,象征着友人的存在与思念。
  • 芳兰苕:春天的植物,象征着友谊的美好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送别地点是?

    • A. 青门桥
    • B. 红尘路
    • C. 银杏树下
  2. 诗人收到的是什么?

    • A. 书信
    • B. 礼物
    • C. 画作
  3. “马萧萧”形容的是?

    • A. 风声
    • B. 马蹄声
    • C. 雨声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 - 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诗词对比

  • 《送友人》与《别友人后得书因以诗赠》都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但李白的诗更多地体现出豪放的情怀,而刘禹锡则更加细腻,情感更加深沉。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代文学史》

相关查询

古镜 前出军五首 其五 前出军五首 其四 前出军五首 其三 前出军五首 其二 前出军五首 其一 独酌谣 杂诗七首 其七 杂诗七首 其六 杂诗七首 其五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刀头活鬼 稍纵则逝 豆字旁的字 叱嗟风云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马字旁的字 商机 貝字旁的字 品緑 索郎 以身作则 千锤打锣,一锤定音 投结尾的成语 宝盖头的字 丢眼色 大字旁的字 焚书坑儒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