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8:28: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8:28:45
苔砌塔阴浓,朝回尚叫蛩。
粟征山县欠,官转水曹重。
灯照楼中雨,书求海上峰。
诗家无骤显,一一古人踪。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阴雨绵绵的清晨,诗人走在苔藓覆盖的塔楼旁,耳边传来蛩音。思绪飘回到山间,那里粮食歉收,官职调动后,水曹的责任加重。灯光下,雨水滴落,诗人正在求索书籍,渴望登临海上的高峰。诗人感慨,诗坛中没有突出的成就,只有一位位古人的足迹。
李洞,唐代诗人,字子洞,号夜雨,生于盛唐时期,生活在一个政治和文化都相对繁荣的年代。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清新雅致,又不乏沉郁之气。李洞的诗作常常借景抒情,融入个人的生活感悟。
这首诗写于李洞对自己身世及仕途的深思之际,反映了他对古代文人的追慕和对现实生活的感慨。诗人在幽静的环境中,思考着官职调动的重负和对知识的渴求,同时也流露出对古人足迹的敬仰。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诗的开头,苔砌的阴影与蛩声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显凄凉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对粮食征收的描写,反映了社会现实的艰难,表现出对民生困境的关注。由此,诗人的官职变动不仅是个人生涯的转折,也体现了权力与责任的关系。
灯下的雨声,象征着诗人渴望知识的心灵,在这里,书籍成为了他通向理想世界的桥梁。诗中提到的“海上峰”,不仅是对理想的向往,也是一种对人生高峰的追求。最后一句“诗家无骤显”,则流露出李洞对自己及当代诗人的反思,他感叹现世的平淡无奇,只有古人的身影在历史中闪烁。
整首诗传达出一种对古人敬仰、对现实的无奈与思考,展现了唐代文人对个人理想与社会责任的深刻理解。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古人足迹的追慕,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感慨。诗人通过对个人理想与社会责任的思考,展现了唐代文人对自身处境的深刻反思。
诗中描绘的天气是怎样的?
诗人对古人的态度是?
“书求海上峰”中的“海上峰”象征什么?
可以将李洞的这首诗与王维的《山居秋暝》进行对比,王维的诗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与人内心的情感,但更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李洞则更关心社会现实与个人追求,体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