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0:19: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0:19:53
寄太白隐者
李洞 〔唐代〕
开辟已来雪,为山长欠春。
高遮辞碛雁,寒噤入川人。
栈阁交冰柱,耕樵隔日轮。
此中栖息者,不识两京尘。
这场雪自古以来就没有停过,山上春天的气息也因此显得十分稀缺。高空中的雁群在泥沙中啼鸣,寒冷使得进入山川的人们感到颤抖。栈道上的冰柱交错,耕作和砍柴的人们在日轮的交替下各自忙碌。在这片栖息之地的人们,竟然不知道长安和洛阳的尘世纷扰。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李洞,可能是唐代的一位诗人,具体生平资料较少。他的诗作多为山水田园题材,常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一个诗歌繁荣的时代,诗人受到了李白的影响,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的疏离。
《寄太白隐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象与隐逸生活的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高山雪景的寒冷与孤寂,暗示了他对隐者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繁华的逃避。首联“开辟已来雪,为山长欠春”通过“雪”和“春”的对比,传达出一种生机缺乏的感觉,给人以冷清之感。接下来的“高遮辞碛雁,寒噤入川人”则用雁的啼鸣和人们的寒噤进一步强化了环境的恶劣和孤独的氛围。后两联描述栈阁与耕樵,表现出人们在这冰冷环境中依然忙碌的生活状态,而最后一句则强调了隐者的与世无争,他们对城市生活的无知,反映出一种对世俗的超然态度。
整首诗在意象上层次分明,情感上从孤寒到向往,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对自由与自然的渴望。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观的同时,也在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体现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的批判与自我精神的追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反映出诗人对世俗生活的疏离与批判,表现了对自由与宁静的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高遮辞碛雁”是指什么?
A. 雁群在泥沙中啼鸣
B. 雁群在水中游
C. 雁群在树上栖息
诗人通过什么意象来表现环境的寒冷?
A. 春天
B. 雪
C. 雁
诗中提到的“此中栖息者”指的是谁?
A. 世俗人
B. 隐者
C. 农民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寄太白隐者》与李白的《月下独酌》有相似之处,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的向往与对世俗的逃避,但《寄太白隐者》更加强调环境的孤寂与隐者的超然,而《月下独酌》则更多地体现了个人情感与孤独的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