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1:21: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1:21:22
秋宿青龙禅阁
作者: 李洞 〔唐代〕
前山不可望,暮色渐沉规。
日转须弥北,蟾来渤海西。
风铃乱僧语,霜枿欠猿啼。
阁外千家月,分明见里迷。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秋夜宿于青龙禅阁的情景。前面的山峦无法望见,暮色渐渐沉沉地降临。太阳已转向须弥山的北面,月亮也从渤海的西边升起。风铃声中传来僧人的恍惚言语,霜冷的枯树上听见猿猴的啼叫。阁外的月光洒向千家万户,明亮的月光却让人感到迷惘。
李洞,唐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作品多以禅宗和自然景观为题材,风格清新淡雅,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哲理的思考。
本诗创作于秋季,描绘了作者在青龙禅阁的夜宿情景,反映了诗人在自然与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唐代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禅宗思想盛行,诗人通过简单的景物描写表达了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秋宿青龙禅阁》是一首描绘秋夜景色的诗,通篇充满了淡淡的忧伤与深邃的思考。诗中“前山不可望,暮色渐沉规”开头就为整首诗定下了基调,夕阳西下,天色渐暗,令人倍感孤独和宁静。接着“日转须弥北,蟾来渤海西”,通过日月的运动,诗人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变化,暗示着人生的无常。
“风铃乱僧语,霜枿欠猿啼”两句通过声音和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个静谧而略显凄凉的氛围。风铃声中夹杂着僧人的言语,给人一种遥远而孤独的感觉;而霜冷的枯树上猿猴的啼叫又增添了一丝悲凉。这种声音的交织,不仅是自然的写照,也是诗人内心复杂情感的反映。
最后的“阁外千家月,分明见里迷”则通过月光照耀千家,呈现出一种普遍的宁静,但同时又让人感到迷惘。这一对比,既反映出诗人对外界的观察,也揭示了内心的迷茫与思索。
整首诗在简洁的字句中蕴藏着深邃的哲理,诗人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引发读者对人生、时间和存在的思考,展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与内心世界的敏锐感受。
本诗通过描绘秋夜的宁静与凄凉,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观察与对人生的思考。诗中反映了孤独、迷惘及对宇宙、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情感基调既有淡淡的忧伤,又蕴含着哲理的探讨。
诗中“前山不可望”所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日转须弥北”中的“须弥”指的是什么?
诗中“阁外千家月”所描绘的意象是什么?
这些参考书目和文章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唐代诗词的魅力与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