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58: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2:58:43
云之祁祁,或雨于渊。
苗之翘翘,或槁于田。
云之祁祁,或雨于野。
有槁于田,岂不自我。
荟兮其隮,其在西郊。
匪我为之,我歌且谣。
蔚兮其复,南山之侧。
我歌且谣,维以育德。
这首诗描绘了天空中云彩的变化,有时在深渊中降雨;苗木生长得茂盛,却有时也会在田间枯萎。云彩在野外飘荡,田地中的干枯又岂是我所能左右的呢?西郊有繁茂的植物,非我所造成,我只是歌唱并吟唱。南山之侧景色宜人,我同样在歌唱并吟唱,正是为了培养德行。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是“变法派”的代表人物,倡导新法,推动社会改革。他的诗词风格独特,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寓意深刻。
该诗创作于王安石的政治生涯时期,反映了他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探索。诗中通过描绘云彩和植物的变化,表达了无常与自我修养的主题。
《云之祁祁》是一首充满自然情感与哲理思考的诗作,诗人在描写云彩的变化时,流露出对自然生命的深刻洞察。诗开篇以“云之祁祁”引入,描绘了云彩的状态,暗示了自然界的无常与变化。随后的“苗之翘翘,或槁于田”,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变化,表现出生命的脆弱与不确定。这种对比让人思考,生命如同自然,既有生机勃勃的一面,也有枯萎凋零的一面。
诗中“岂不自我”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自身能力的反思,传达出一种谦逊的态度。后面描写的“荟兮其隮,其在西郊”,则展现了自然的繁茂与诗人的创作过程,诗人自言自语,强调自己的歌唱与吟咏并不是为了改变自然,而是为了陶冶自己的德行。这种情感流露让人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与对生活的热爱。
整首诗以歌唱的形式结束,展现了诗人对道德修养的关注,强调了通过艺术来提升自我、感悟自然的意义。王安石在诗中不仅仅描绘了自然的景象,更引发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云之祁祁,或雨于渊。”
这句描绘了浮云的状态,暗示天气的变化,有时云彩在深渊中降雨,隐喻着自然的无常。
“苗之翘翘,或槁于田。”
苗木生长得茂盛,但也有可能在田间枯萎,表达了生命的脆弱和不确定性。
“云之祁祁,或雨于野。”
再次强调云彩的变化,可能在广阔的野外降雨,展现自然的广阔与变化。
“有槁于田,岂不自我。”
诗人反思自身对于自然变化的影响,表达了对自身能力的怀疑与谦逊。
“荟兮其隮,其在西郊。”
描绘西郊的繁茂景象,诗人自言自语,强调自然的美丽与丰饶。
“匪我为之,我歌且谣。”
强调自己的歌唱与吟咏不是为了改变自然,而是出于内心的表达。
“蔚兮其复,南山之侧。”
描绘南山的美丽景色,强调自然的和谐美好。
“我歌且谣,维以育德。”
结束时强调通过歌唱来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体现了诗人对自我提升的重视。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变化的感悟与对自身修养的反思。通过描绘云彩与植物的状态,诗人表达了生命的脆弱与无常,同时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追求。
选择题:诗中“云之祁祁”主要描绘了什么?
A. 云彩的变化
B. 地面的干枯
C. 诗人的心情
D. 田间的作物
填空题:诗中提到“有槁于田,岂不____。”
判断题:诗中强调的是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化来培养道德修养。 (对/错)
《月夜忆舍弟》(杜甫)与《云之祁祁》都通过自然景象表达内心情感,前者更强调亲情与思乡之情,而后者则更侧重于对生命与道德的反思。两首诗在情感基调上各有侧重,却都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