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云之祁祁答董传》

时间: 2025-04-26 02:58:43

诗句

云之祁祁,或雨于渊。

苗之翘翘,或槁于田。

云之祁祁,或雨于野。

有槁于田,岂不自我。

荟兮其隮,其在西郊。

匪我为之,我歌且谣。

蔚兮其复,南山之侧。

我歌且谣,维以育德。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2:58:43

原文展示

云之祁祁,或雨于渊。
苗之翘翘,或槁于田。
云之祁祁,或雨于野。
有槁于田,岂不自我。
荟兮其隮,其在西郊。
匪我为之,我歌且谣。
蔚兮其复,南山之侧。
我歌且谣,维以育德。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天空中云彩的变化,有时在深渊中降雨;苗木生长得茂盛,却有时也会在田间枯萎。云彩在野外飘荡,田地中的干枯又岂是我所能左右的呢?西郊有繁茂的植物,非我所造成,我只是歌唱并吟唱。南山之侧景色宜人,我同样在歌唱并吟唱,正是为了培养德行。

注释

  • 祁祁:形容云彩的厚重,常用来描绘云的状态。
  • :枯萎,干枯的意思。
  • :繁茂的样子,多指草木茂盛。
  • :遮蔽,隐蔽的意思。

典故解析

  • “云之祁祁”:源自古代诗歌中常用的描绘自然现象的手法,表现自然的变化与无常。
  • “维以育德”:强调通过歌唱和吟咏来陶冶性情,培养德行,反映了诗人重视道德修养的思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是“变法派”的代表人物,倡导新法,推动社会改革。他的诗词风格独特,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寓意深刻。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王安石的政治生涯时期,反映了他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探索。诗中通过描绘云彩和植物的变化,表达了无常与自我修养的主题。

诗歌鉴赏

《云之祁祁》是一首充满自然情感与哲理思考的诗作,诗人在描写云彩的变化时,流露出对自然生命的深刻洞察。诗开篇以“云之祁祁”引入,描绘了云彩的状态,暗示了自然界的无常与变化。随后的“苗之翘翘,或槁于田”,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变化,表现出生命的脆弱与不确定。这种对比让人思考,生命如同自然,既有生机勃勃的一面,也有枯萎凋零的一面。

诗中“岂不自我”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自身能力的反思,传达出一种谦逊的态度。后面描写的“荟兮其隮,其在西郊”,则展现了自然的繁茂与诗人的创作过程,诗人自言自语,强调自己的歌唱与吟咏并不是为了改变自然,而是为了陶冶自己的德行。这种情感流露让人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与对生活的热爱。

整首诗以歌唱的形式结束,展现了诗人对道德修养的关注,强调了通过艺术来提升自我、感悟自然的意义。王安石在诗中不仅仅描绘了自然的景象,更引发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云之祁祁,或雨于渊。”
    这句描绘了浮云的状态,暗示天气的变化,有时云彩在深渊中降雨,隐喻着自然的无常。

  2. “苗之翘翘,或槁于田。”
    苗木生长得茂盛,但也有可能在田间枯萎,表达了生命的脆弱和不确定性。

  3. “云之祁祁,或雨于野。”
    再次强调云彩的变化,可能在广阔的野外降雨,展现自然的广阔与变化。

  4. “有槁于田,岂不自我。”
    诗人反思自身对于自然变化的影响,表达了对自身能力的怀疑与谦逊。

  5. “荟兮其隮,其在西郊。”
    描绘西郊的繁茂景象,诗人自言自语,强调自然的美丽与丰饶。

  6. “匪我为之,我歌且谣。”
    强调自己的歌唱与吟咏不是为了改变自然,而是出于内心的表达。

  7. “蔚兮其复,南山之侧。”
    描绘南山的美丽景色,强调自然的和谐美好。

  8. “我歌且谣,维以育德。”
    结束时强调通过歌唱来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体现了诗人对自我提升的重视。

修辞手法

  • 比喻:“云之祁祁”与“苗之翘翘”通过比喻手法,将自然景象与生命状态联系起来,强调生命的变化。
  • 拟人:对云彩和植物的描绘赋予了人性化的特征,使自然景象生动且富有情感。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的手法,如“云之祁祁”与“苗之翘翘”,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变化的感悟与对自身修养的反思。通过描绘云彩与植物的状态,诗人表达了生命的脆弱与无常,同时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变化与无常,代表自然界的力量。
  2. :象征生命与生长,体现生命的希望与脆弱。
  3. 西郊:代表自然的繁茂与美丽,暗示诗人的内心世界。
  4. 南山:象征宁静与和谐,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云之祁祁”主要描绘了什么?
    A. 云彩的变化
    B. 地面的干枯
    C. 诗人的心情
    D. 田间的作物

  2. 填空题:诗中提到“有槁于田,岂不____。”

  3. 判断题:诗中强调的是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化来培养道德修养。 (对/错)

答案

  1. A
  2. 自我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静夜思》(李白):同样描绘自然与人心的关系。
  2. 《登高》(杜甫):表现了诗人与自然的感悟与哲理思考。

诗词对比

《月夜忆舍弟》(杜甫)与《云之祁祁》都通过自然景象表达内心情感,前者更强调亲情与思乡之情,而后者则更侧重于对生命与道德的反思。两首诗在情感基调上各有侧重,却都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十月二十二日晚 其三 春雨 临文 感春十三首 谢仲闵惠友于泉 古意效东野二首 呈徐仲车 蔡河涨二首 秋雨 光山谣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牢的词语有哪些 猿悲鹤怨 韋字旁的字 比年 一夕 倾駴 追远慎终 扇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神鬼不测 力字旁的字 责免 伯劳飞燕 洞心骇耳 大甸 三撇旁的字 矢字旁的字 宝盖头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