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咏钟》

时间: 2025-08-06 21:07:52

诗句

既接南邻磬,还随北里笙。

平陵通曙响,长乐警宵声。

秋至含霜动,春归应律鸣。

岂惟恒待扣,金簴有馀清。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8-06 21:07:52

原文展示:

咏钟
宋之问 〔唐代〕

既接南邻磬,还随北里笙。
平陵通曙响,长乐警宵声。
秋至含霜动,春归应律鸣。
岂惟恒待扣,金簴有馀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钟声的悠扬与变化,一方面钟声与南方的磬声相接,另一方面又伴随着北方的笙声。平陵的钟声在晨曦中响起,长乐的钟声在夜晚警醒。秋天的钟声似乎带着霜降的寒气,春天的钟声则应和着春回大地的律动。钟声不只是机械的敲击,金铃的余音更显清幽。

注释:

  • :一种打击乐器,形状像石头,常用于宗教仪式。
  • :一种传统的吹奏乐器,由多个管子组成。
  • 平陵:指平陵山,古代名山,钟声在晨曦中响起。
  • 长乐:指长乐宫,古代的皇家宫殿,常用于夜晚的警钟。
  • 金簴:指金属制成的钟铃,声音清脆。

典故解析:

  • 南邻磬、北里笙:这句话体现了不同地域的文化交融。磬与笙都是古代乐器,象征着不同的音乐传统。
  • 平陵与长乐:平陵的晨钟与长乐的夜警,代表了时间的流转和日夜交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宋之问,唐代诗人,以五言绝句见长,风格清新脱俗,常表达对自然的感悟和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唐代,社会文化高度繁荣,乐器和音乐在当时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诗人借钟声表达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咏钟》是一首描绘钟声的诗,诗人通过钟声的不同,反映了自然的变化和生活的节奏。诗中将钟声与南北的乐器相结合,展现了地域文化的交融。特别是“平陵通曙响,长乐警宵声”两句,通过钟声在晨曦与夜晚的对比,强调了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无常。秋天的钟声仿佛带有一丝寒意,而春天的钟声则象征着新生与希望。最后两句“岂惟恒待扣,金簴有馀清”则引人深思,钟声不仅是时间的提醒,更是生命的回响,清澈而悠远。这首诗不仅在形式上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更在内容上富有哲理,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既接南邻磬,还随北里笙:钟声与南方的磬声融汇在一起,伴随着北方的笙声,展现了音乐的多样性。
  • 平陵通曙响,长乐警宵声:平陵的钟声在晨曦中响起,长乐的钟声在夜晚发出警示,凸显了钟声在不同时间的功能。
  • 秋至含霜动,春归应律鸣:钟声在秋天带有霜意,而春天则随着季节的变化而鸣响,体现了自然与生命的循环。
  • 岂惟恒待扣,金簴有馀清:不仅仅是等待钟声的敲击,金属制成的钟铃余音袅袅,更显得清幽动人。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既接南邻”和“还随北里”构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钟声不仅是物理的声音,更代表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哲理。
  • 拟人:秋至含霜动,春归应律鸣,赋予了自然以情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钟声的变化与节奏,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同时也传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钟声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既是时间的提醒,也是生命的回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钟声:象征时间、生命的流逝。
  • 秋霜:代表寒冷、凋零的季节。
  • 春归:象征新生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南方乐器是什么?

    • A. 笙
    • B. 磬
    • C. 琵琶
  2. “平陵通曙响”是指什么时间的钟声?

    • A. 清晨
    • B. 夜晚
    • C. 正午
  3. 诗歌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 A. 生活的乐趣
    • B. 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感慨
    • C. 自然的美丽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夜泊牛津》王安石

诗词对比: 李白的《静夜思》同样通过描绘夜晚的景象,表达思乡之情,而宋之问的《咏钟》则通过钟声反映时间的流逝。两者在意象上虽不同,但都蕴含了深厚的情感与哲理。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诗研究资料集》

相关查询

寒食即事 咏青 宿裴氏山庄 武陵田太守席送司马卢溪 送张四 河上老人歌(一作河上歌) 失题 悲哉行 塞下曲四首 秋山寄陈谠言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香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穴宝盖的字 闯见 包含者的词语有哪些 失惊倒怪 兀字旁的字 笔耕砚田 畴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单跪 垂帘听政 飠字旁的字 传舍 肝怀 百福具臻 蒙面丧心 雨字头的字 京甸 包含袤的词语有哪些 面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