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8:54:01
原文展示:
司马分曹日,批鳞再见时。
求仁原自主,得死更何辞。
十罪弹文在,千秋正气垂。
只今瞻庙貌,顽懦有馀悲。
白话文翻译:
在司马迁分曹的那一天,再次见到批鳞的时候,
求仁之道本就应当由自己把握,死去又何须多言呢?
十罪的弹劾文书还在,千秋的正气依然垂扬。
如今瞻仰庙貌,心中却满是遗憾的悲哀。
注释:
- 司马分曹日:指的是司马迁的历史记载,象征着分裂的局势或历史的转折。
- 批鳞:可理解为对某种事物的再见,或对历史的再审视。
- 求仁原自主:仁义之道本应由自己主导。
- 十罪弹文:指的是对某人或某事的指责和谴责文书。
- 千秋正气:形容长久以来的正义和气节。
- 瞻庙貌:指的是对某个历史人物或事件的追思和敬仰。
典故解析:
- 司马迁:汉代著名历史学家,因其《史记》而闻名,文中提到他是为了强调历史的教训。
- 求仁:古代儒家思想中提倡的道德标准,强调个人的道德责任。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鄂尔泰,清代诗人,生于内蒙古,精于诗词和散文,作品多反映历史和社会现实。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清代,面对当时社会的动荡与变迁,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及对现实的失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缅怀的语气,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以及对当下社会的深刻反思。开篇的“司马分曹日”引人入胜,通过历史的回顾,诗人不仅在追忆过去的荣耀,更是在对比现实的悲凉。随着诗意的发展,作者逐渐将视线投向仁义之道,强调个人的道德选择与责任,展现出一种向内心寻求解决的智慧。
“十罪弹文在,千秋正气垂”更是对历史的反思,显示出正义与道德的永恒存在,尽管历史上有诸多不公与罪恶。最后两句转而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与悲痛,面对庙貌的瞻仰,心中却充满了悲伤与惆怅,这不仅是对历史的感慨,也是对现状的控诉。这种情感的层次感和历史的厚重感,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哲理与思考,值得读者深思和品味。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司马分曹日”:通过历史的象征,引入正义与道德的主题。
- “批鳞再见时”:暗示对历史或人物的回顾。
- “求仁原自主”:强调个人应有的道德责任。
- “得死更何辞”:对死亡的坦然,显示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 “十罪弹文在”:历代对罪恶的揭露与批判。
- “千秋正气垂”:正义的永恒存在。
- “只今瞻庙貌”:对历史的追忆与敬仰。
- “顽懦有馀悲”:表达现实的无奈和个人的悲伤。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十罪”与“千秋”,形成强烈的对比,增强诗的韵律感。
- 象征:庙貌象征历史的记忆与传承。
-
主题思想:
- 诗歌通过历史的回溯,探讨个人的道德责任与社会的正义,表达对历史的敬仰与对现实的失望,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意象分析:
- 历史: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代表着道德与正义的追求。
- 庙貌:象征对历史的纪念与追思,反映出人们对伟大人物的敬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司马分曹日”中的“司马”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本诗主要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什么情感?
-
“求仁原自主”中的“仁”指的是什么?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 李白与杜甫的诗作均表达了对现实的感慨与对历史的思考,但李白更为豪放,杜甫则更具沉郁之气。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大辞典》
- 《鄂尔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