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9:09: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9:09:43
巫峡中宵动,沧江十月雷。
龙蛇不成蛰,天地划争回。
却碾空山过,深蟠绝壁来。
何须妒云雨,霹雳楚王台。
在巫峡的夜晚,雷声轰鸣,沧江在十月中响起雷电。
龙和蛇无法藏匿,天地间似乎在争斗。
雷声如同碾压过空中的山,深深的绝壁迎面而来。
何必嫉妒那云雨呢?这霹雳声如同楚王的台阁。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的诗歌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情感真挚,风格多样,常以忧国忧民的情怀著称。
《雷》写于杜甫晚年,正值安史之乱后,国家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通过描写雷电的壮观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杜甫的《雷》以巫峡的夜晚雷声为引子,运用生动的意象描绘了雷电的壮观。首句“巫峡中宵动”,点明了时间和地点,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接着“沧江十月雷”,将雷声与江水的浩荡相结合,增强了视觉与听觉的冲击力。诗中“龙蛇不成蛰”形象地体现了自然的力量,雷电使得生物无法藏匿。之后“天地划争回”,则进一步提升了天地之间的对立与冲突感。
整首诗通过雷电的威力,隐喻了人世间的纷争与不安,反映了诗人对时局的深刻思考。最后一句“何须妒云雨”,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淡然态度,似乎在说,不必嫉妒那些看似柔弱的云雨,雷声的威力更为震撼。诗人通过雷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社会动荡的不安,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整首诗通过描绘雷电的壮观景象,反映了杜甫对大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社会动荡的忧虑,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哲理思考和人文关怀。
诗中提到的“巫峡”指的是哪个地方?
诗中“龙蛇不成蛰”意指什么?
诗中“何须妒云雨”表达了什么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