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0:22: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0:22:26
《减字木兰花·送东武令赵昶失官归海州》
苏轼 〔宋代〕
贤哉令尹,三仕已之无喜愠。
我独何人,犹把虚名玷缙绅。
不如归去,二顷良田无觅处。
归去来兮,待有良田是几时。
贤良的令尹,经过三次仕途却无所谓的喜怒。
我又是谁呢,仍然在虚名中玷污了高尚的士人。
不如归去吧,纵使二顷良田也无处可寻。
归去吧,何时才能得良田呢?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良田”象征着理想中的隐居生活,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与归隐的渴望。
作者介绍:
苏轼(1036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散文均有极高的成就,尤其在词的创作上,开创了新的风格。
创作背景:
此词写于苏轼被贬后的时期,表达了对官场失望的情感,追求隐逸生活的愿望。诗人送别因失官而归的朋友赵昶,情感真挚,饱含对人生的思考。
这首词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和哲理。开篇称赞“贤哉令尹”,表达对朋友的敬重,同时也暗含对自身处境的反思。面对三次仕途的平淡无奇,诗人自问“我独何人”,显示出对名利的厌倦与无奈。与其追逐虚名,不如归隐田园的想法愈发强烈。最后以“归去来兮”的呼唤,展现了他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这种从世俗权利的挣扎中解脱出来的渴望,体现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由的追求。整首词情感真挚,语言洗练,既有对友人的祝福,也有对自身处境的无奈与反思,展现了苏轼的深邃与睿智。
逐句解析:
贤哉令尹,三仕已之无喜愠。
赞叹朋友赵昶的贤良,表明他在三次担任官职后,心境依旧平和。
我独何人,犹把虚名玷缙绅。
自我反省,感到自己仍在名利的泥沼中挣扎,而不如朋友来得洒脱。
不如归去,二顷良田无觅处。
归隐的想法浮现,虽然田地难寻,但仍旧向往那种生活。
归去来兮,待有良田是几时。
对隐逸生活的渴望,隐含着对未来的无奈与期待。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词表现了对官场虚名的厌倦,寄托了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苏轼在政治失意后对人生的思考与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下列哪一项最能体现诗人的心境?
A. 对官场的追求
B.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C. 对朋友的羡慕
D. 对名利的渴望
词中提到的“贤哉令尹”是指:
A. 苏轼本人
B. 赵昶
C. 其他官员
D. 诗人的朋友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同样表达隐逸情怀的作品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两者在对官场的看法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上有相似之处,但苏轼的词更具个人色彩,情感更为复杂。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