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5:44: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5:44:52
旦起理发
作者: 苏轼 〔宋代〕
安眠海自运,浩浩潮黄宫。
日出露未晞,郁郁濛霜松。
老栉従我久,齿疏含清风。
一洗耳目明,习习万窍通。
少年苦嗜睡,朝谒常匆匆。
爬搔未云足,已困冠巾重。
何异服辕马,沙尘满风。
琱鞍响珂月,实与杻械同。
解放不可期,枯柳岂易逢。
谁能书此乐,献与腰金翁。
全诗翻译:
安然自眠,海潮自有其运转,浩浩荡荡,潮起潮落如同黄宫的波澜。日出时露水尚未干,松树在晨雾中显得郁郁葱葱。我的老梳子用得已久,齿间的缝隙似乎能感受到清风的轻拂。洗去耳目后的清醒,让我感觉到心灵的畅通无阻。少年时我爱贪睡,早晨的拜谒总是匆忙。即使抓挠头发也觉得不够,但一旦戴上帽子,便感觉困重得不得了。何尝不是像驾驭辕马,沙尘满面,心情烦闷。马鞍的叮当声与月光相伴,实际上与束缚的工具无异。解放的日子何时能够到来,枯萎的柳树又怎能轻易复苏。谁能将这份乐趣书写下来,献给那位腰间挂金的老翁。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激昂也有细腻柔和,深受后人喜爱。
创作背景:
《旦起理发》写于苏轼的某个清晨,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感悟与对自由的渴望。诗中通过晨起理发的细节反映出生活的琐碎与内心的挣扎,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
《旦起理发》是苏轼的一首清新脱俗的诗作,诗中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理发这一细节,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与对自由的向往。诗的开头描绘了海潮的自运,暗喻人生如同潮起潮落,难以掌控。接下来的“日出露未晞,郁郁濛霜松”则展现了清晨的宁静与美好,给人以清新的感觉。
随着诗歌的深入,诗人将自己从少年时期的懒惰转变为对清醒的渴望,表现出一种对成长的思考。“已困冠巾重”则生动地描绘了成年人的压力与负担,进一步引发读者对生活的感慨。结尾处的“解放不可期,枯柳岂易逢”,则是对未来的迷茫与期待,表现出苏轼对人生的深切思考。
整首诗在意象上丰富多彩,既有自然的描写,也有对人生的哲理思考,体现了苏轼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苏轼对生活琐事的细致观察与思考,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生态度的深刻反思,展现出一种对自由与解放的渴望。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安眠海自运”中的“安眠”指的是什么?
A. 平静的睡眠
B. 热闹的聚会
C. 旅行的快乐
D. 忙碌的工作
诗中“少年苦嗜睡”的意思是?
A. 少年喜欢清晨
B. 少年贪恋睡眠
C. 少年勤奋学习
D. 少年喜欢运动
诗的最后一句“谁能书此乐”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满足
B. 无奈与期望
C. 喜悦
D. 忧伤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