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7:16: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7:16:39
原文展示:
早秋雨夕 顾非熊 〔唐代〕 贫居常寂寞,况复是秋天。 黄叶如霜后,清风似水边。 中宵疑有雁,当夕暂无蝉。 就枕终难寐,残灯灭又然。
白话文翻译:
我居住在贫困的环境中,常常感到寂寞,更何况现在是秋天。黄叶像霜降后的样子,清风仿佛来自水边。深夜里,我怀疑听到了雁的叫声,而今晚暂时没有蝉鸣。躺在枕头上,我始终难以入睡,残余的灯光熄灭后又重新点燃。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顾非熊,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至今,风格多以抒情为主,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这首《早秋雨夕》描绘了诗人在贫困孤独中的秋夜感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深沉的寂寞和难以入眠的愁绪。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诗人生活困顿、心情孤寂时所作,通过对秋夜景物的描写,抒发了内心的孤独和无奈。秋天在中国文学中常被用来象征衰老和离别,诗人通过秋天的意象,加深了诗歌的情感色彩。
诗歌鉴赏:
这首《早秋雨夕》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一个贫困孤独的秋夜。诗中,“黄叶如霜后”和“清风似水边”两句,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传达了秋天的萧瑟和清冷。而“中宵疑有雁”和“当夕暂无蝉”则巧妙地利用了雁和蝉的象征意义,进一步强化了秋夜的孤寂和诗人的孤独感。最后两句“就枕终难寐,残灯灭又然”直接表达了诗人难以入眠的愁绪,残灯的反复熄灭和点燃,象征着诗人内心的不安和挣扎。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是一首典型的唐代抒情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诗人在贫困孤独中的秋夜感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抒发了深沉的寂寞和难以入眠的愁绪。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的“黄叶如霜后”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答案:A
诗中的“残灯灭又然”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喜悦 B. 平静 C. 愁绪 D. 愤怒 答案:C
诗中的“中宵疑有雁”暗示了什么? A. 春天的到来 B. 夏天的热闹 C. 秋天的孤寂 D. 冬天的寒冷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