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2:13: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2:13:12
邑居欲尽溪山好,不作层楼无奈何。
岩谷满前收蜡屐,漪涟极目卷渔蓑。
安心已得安身法,乐土偏令乐事多。
千里筠阳犹静治,还家一笑定无他。
在这个山水环绕的地方生活,真是好得不得了,然而不建造高楼,又有什么办法呢?
在岩谷前,满地都是我的木屐,眼望水波荡漾,卷起渔夫的蓑衣。
心中已然找到了安身之法,乐土的确使得快乐的事情多。
千里之外的筠阳依然安静治理,回到家中,微笑就没有其他的追求了。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涧溪,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与其兄苏轼共称“苏门兄弟”。苏辙的诗词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常以平易近人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
这首诗写于苏辙晚年,反映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宁静生活的追求。在经历了仕途的波折和生活的艰辛后,苏辙渴望回归自然,享受安逸的乡村生活。
这首诗在语言上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渗透着诗人对乡野生活的热爱。在“邑居欲尽溪山好,不作层楼无奈何”中,诗人表达了对美丽山水的喜爱与对高楼建筑的无奈,体现了他对自然的向往。“岩谷满前收蜡屐,漪涟极目卷渔蓑”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引领读者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与闲适。后两联则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安宁与满足,强调了心灵的归属感与快乐的源泉。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淡然与满足,反映了诗人对物质生活的淡泊和对精神世界的重视。苏辙的诗歌常常蕴含哲理,这首诗也不例外,通过描述日常生活的细节,传达出一种回归自然、珍视当下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简单、安宁生活的珍视,反映了他在经历世俗纷扰后的内心归宿,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人写这首诗的主要情感是:
A. 对城市生活的向往
B. 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C. 对仕途的失望
D. 对金钱的追求
“千里筠阳犹静治”中的“筠阳”指的是:
A. 一种植物
B. 一个地方
C. 诗人的家乡
D. 一位朋友
整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追求功名
B. 享受安宁的田园生活
C. 对自然的恐惧
D. 对权力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