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21:17: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21:17:55
岩内造成一大堂,千精百巧与谁当。
无心幻出云窝洞,有志登临居上方。
白日得闲过白日,风光莫负好风光。
天公知我好幽景,故把三洲别业庄。
在岩洞里修建了一座大堂,精妙绝伦,难以与他人相比。
无意中幻化出一个云窝般的洞穴,有志于登高的人可以在此安居。
阳光正好,无事时便悠闲地度过白天,风光要好好珍惜。
老天知道我喜欢幽静的景色,因此特别为我安排了三洲的别业庄园。
李逢升,明代诗人,生于嘉靖年间,晚年曾隐居于浙江,尤以山水田园诗著称。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隐逸生活,风格清新自然,常表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此诗创作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当时国家动荡,社会动乱,诗人选择隐居山水之间,寻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诗中描绘的三洲岩是李逢升隐居的理想之地,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这首诗通过对岩内大堂的描写,展示了一个精巧而宁静的隐居之所,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开篇以“岩内造成一大堂”引入,生动地描绘了幽静的环境和工艺的精妙,诗人在此空间中感受到了人类智慧与自然和谐的结合。接着,诗人以“无心幻出云窝洞”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自然流露,体现了自然的无意之美。
“白日得闲过白日”一句则转向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安逸,强调了在闲暇时光中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而“风光莫负好风光”则是对美好生活的珍惜与热爱,鼓励人们要好好享受眼前的美好。
最后,诗人用“天公知我好幽景,故把三洲别业庄”总结,表现出一种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仿佛是上天知晓诗人的心愿,特意安排了这样的美景,以供他享受。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正是李逢升所追求的理想生活。
整首诗通过描绘隐居生活中的自然景色和内心的宁静,反映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表现出一种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
李逢升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宋代
B. 明代
C. 清代
D. 唐代
诗中提到的“云窝洞”象征什么?
A. 诗人的理想
B. 自然的奇妙
C. 隐居的环境
D. 生活的繁忙
诗人用什么来表达对幽静景色的喜爱?
A. 直接描述
B. 比喻
C. 拟人
D. 反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