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03: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03:14
夏日奉使南海在道中作
作者:张九龄
缅然万里露,赫曦三伏时。
飞走逃深林,流烁恐生疵。
行李岂无苦,而我方自怡。
肃事诚在公,拜庆遂及私。
展力惭浅效,衔恩感深慈。
且欲汤火蹈,况无鬼神欺。
朝发高山阿,夕济长江湄。
秋瘴宁我毒,夏水胡不夷。
信知道存者,但问心所之。
吕梁有出入,乃觉非虚词。
在这灼热的夏日,阳光直射大地,让人感到无比的炎热。我像飞鸟一样逃离繁茂的森林,流连于水边,生怕留下什么瑕疵。出行的旅途虽然苦涩,但我却依然乐在其中。处理公事时我诚心诚意,礼节上也追求周到。虽然能力有限,但我心怀感恩,感激他人对我的深情厚谊。即使面临炙热的阳光和火焰的烘烤,何必在乎鬼神的欺骗呢?我早晨在高山出发,傍晚便抵达长江边。秋天的瘴气难道能比我所遭受的毒害更重吗?夏季的水流为何不能平静下来?我相信真正能存活的人,只需问问自己的内心而已。吕梁山的出入,才发现这些话并非空谈。
作者介绍: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厚,号平仲,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他曾任宰相,是唐玄宗时期重要的政治人物之一,以清白和忠诚著称。他的诗作清新、高远,常常融入政治和自然的观察。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张九龄奉命南海的途中,表达了他在艰苦环境中依然保持乐观态度的心境,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公事与私事的认真对待,展现了他深厚的情感与责任感。
张九龄的《夏日奉使南海在道中作》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诗作,整首诗以一个旅途的经历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在炎热的夏日,诗人用“缅然万里露,赫曦三伏时”描绘了自然的酷烈,展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然而在这种逆境中,诗人却表现出一种豁达的心态,强调即使“行李岂无苦”,他依然能够自得其乐,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诗中的“肃事诚在公,拜庆遂及私”,不仅强调了诗人对公事的认真负责,也反映了他对私人情感的珍视。这种公私分明、心怀感恩的态度,体现了他的品德与修养。同时,诗中对于自然的描写与社会的观察交织在一起,使得整首诗既有感性的描写,又有理性的思考。
最后,诗人以“信知道存者,但问心所之”结束,表达了对于内心的反思与追求,这种追求超越了外在的环境,向内心的真实探求,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思考空间。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在困境中保持乐观,通过内心的反思与追求超越外在环境的影响,强调公私分明、心怀感恩的人生态度。
诗词测试:
诗人描绘的夏日环境是怎样的?
诗中提到的“朝发高山阿,夕济长江湄”意指什么?
诗人认为内心的真实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