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7:32: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7:32:47
感遇十二首 其五
作者:张九龄
鱼游乐深池,鸟栖欲高枝。
嗟尔蜉蝣羽,薨薨亦何为。
有生岂不化,所感奚若斯。
神理日微灭,吾心安得知。
浩叹杨朱子,徒然泣路岐。
这首诗的内容可以理解为: 鱼儿在深池中快乐地游动,鸟儿想栖息在高高的树枝上。唉,你们这些如蜉蝣般短暂的生命,死去之后又有什么意义呢?人生既然注定要变化,那我又何必如此感慨?随着时间的推移,神智逐渐模糊,我的内心又如何能够明了?我叹息着杨朱子(杨朱是道家人物,讲究个人的生死观),只是徒然地在岔路上流泪。
张九龄(678-740),唐代著名诗人、政治家,字子寿,号少岳。他以诗歌见长,作品流畅而富有哲理,常表现对人生、自然的深刻思考。
《感遇十二首》是张九龄在政治生涯中面临困境和人生思考时的产物。此时的唐代,社会动荡不安,诗人在面对个人命运和社会现实时,表达了对生死无常的感慨和对理想与现实的反思。
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 其五》通过简洁而含蓄的语言,深刻地探讨了生命的短暂与无常。诗中以“鱼游乐深池,鸟栖欲高枝”开篇,描绘出一种自然界的和谐美好,然而转瞬而来的“嗟尔蜉蝣羽”,则将视角拉回到生命的短暂和脆弱,让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对生命意义的质疑。
“有生岂不化”一句,诗人以疑问的形式表明生命的变化是自然法则,无可避免。而后“神理日微灭”,则透漏出诗人对自身智慧与思考的无奈,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人的思维和理解似乎也在逐渐消逝。
最后,诗人以“浩叹杨朱子,徒然泣路岐”总结全诗,表达了对杨朱思想的感慨,似乎在说即使感受到生命的无常与苦痛,最终仍是无奈和迷茫的流泪。这种情感的交织,使整首诗在悲凉之中透出一丝哲思,令人深思。
整首诗表达了对生命的短暂、变化无常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在面对人生无常时的困惑与深思。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蜉蝣象征什么?
A. 长寿
B. 短暂
C. 快乐
D. 高贵
填空题:诗中“神理日微灭”表达了诗人对___的无助感。
判断题:诗中“浩叹杨朱子”是对杨朱思想的赞美。 (对/错)